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管理思想史 第2版

封面

作者:赵志军

页数:275

出版社: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3040613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管理思想史(第2版)》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方向专升本)教材,也可以作为其他管理专业教学用书。编著该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管理思想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推动管理思想发展的因素、条件和动力,拓宽学生的管理知识视野,掌握管理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学生研究教育管理理论、从事教育管理及其他管理实践提供借鉴,以便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素养、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激发和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该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们始终注意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推陈出新,客观阐述中外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及在管理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当地联系当前的管理实际,努力增强该书的科学性、系统性、生动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早期管理思想
第一章 国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管理思想
第二节 中世纪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 文艺复兴与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
第二节 中国古代名家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工业革命和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英国的工业革命
第二节 工业革命后管理思想的延伸
第三节 美国的工业革命
第四节 美国早期的科学管理思想

第二编 古典管理理论
第四章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第一节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
第二节 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第三节 科学管理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第五章 古典组织理论
第一节 法约尔的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第二节 马克斯·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第三节 综合古典管理理论

第三编 行为科学理论
第六章 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
第一节 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激励理论
第一节 需要层次理论
第二节 人性假说理论
第三节 群体行为理论
第四节 强化理论和期望理论
第八章 领导行为理论
第一节 领导者权变理论
第二节 二维领导模式理论
第三节 经理角色理论
第四节 支持关系理论

第四编 现代管理理论
第九章 现代管理理论综述
第一节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第三节 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十章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第一节 管理过程学派
第二节 社会系统学派
第三节 决策理论学派
第四节 系统管理学派
第五节 数量管理学派
第六节 权变理论学派
第七节 经验主义学派
第八节 企业文化学派

第五编 当代管理理论
第十一章 当代管理环境与思想
第一节 当代管理环境
第二节 当代管理思想
第三节 东西方管理思想比较
第十二章 当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管理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二节 文化管理趋势
第三节 企业再造趋势
第四节 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管理思想史(第2版)》:  二、生产组织方式的进化  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彻底摧毁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工业革命还使生产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工场手工业被工厂制度所取代。  工业革命之前,工场手工业是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在近代初期,大部分的工业生产单位是那些数不胜数的手工作坊,工匠带几个学徒在城市陋室里,或者农民和他的妻子儿女挤在乡村的茅舍中,从事着打铁、纺织等最简单的手工劳动。16世纪以后,市场规模的扩大引起了这种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独立的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作坊开始走向专业化,分料到户制加强了专业化的发展,并逐渐发展为集中的手工工场。16-17世纪的工场手工业与后来工厂制度下的机器大工业不同,它不是兴起于城市,而是主要散布在农村,这是因为:在农村可以支付比较低的工资,劳动成本比较低,税收也比较低,城市行规的束缚没有波及农村,生产者有组织生产、决定生产工艺和程序的自由。17世纪时,英国至少有五分之一的人口靠毛纺织业过活,据当时的记载,几乎所有的城镇和乡村都把毛纺织业作为主要的家庭副业,他们在卧室兼厨房的小屋内用祖传的木制机器进行纺织,妻子和儿女纺纱,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把纱织成布,然后卖给布商。②而染整等工序大都在集中的手工工场中完成,这种集中的手工工场在17世纪得到普遍发展。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是技术上的革命,它对英国乃至整个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工厂制度的建立就是它的直接成果,从而使生产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变革。1771年,阿克莱特在克罗姆福德建立了纺纱厂,其规模远远超过当时的纺纱工场,到1788年,英国建立的阿克莱特式纺纱厂已达143座,其中许多工厂的工人达700。800人,阿克莱特被称为“工厂制度之父”。工厂制度以其强大的竞争力,逐步排挤一个个行业的手工作坊,掌握一个个产业部门,使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彻底变革。手工工场的工人、包买商控制下的手工工人、独立的手工业者,渐渐变成大工厂的工人,工厂制度统治了各个生产领域。在大工厂里,由于工业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生产效率大为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大工业产生了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劳资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的一种基本关系。  在早期工厂制度下,资本家解决了资本和设备后,就必须面对劳动力问题。当时熟练工人非常缺乏,工厂的员工由各种各样的人:农民、退伍军人及无业游民组成。这些人既无经验,也无技术,更没有受过集体劳动的训练,要想使他们适应大工业生产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资本家必须对这些人进行教育和训练,并使他们遵守纪律,以便他们严格地按机器的效率运转。为了监督工人,资本家派来监工,监工通过罚款、解雇甚至鞭打来强迫工人服从,引起了工人的愤怒。工人们通过捣毁机器和罢工来进行反抗,虽然英国政府制定了严厉的法律来制止骚乱,但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这给工业的发展和生产力造成了重大破坏。另外,当时的工厂面临着极度缺乏管理人才的问题,由于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英国的社会现实无法提供大量的符合要求的管理人员。当时工厂的一般管理人员大都来自工人队伍,他们所获得的管理知识是本企业的工作实践经验,没有共同的管理原则,更没有管理理论来指导实践。因此这些基层管理人员只能用简单强制的方法对待工人、实施管理,这就使劳资关系进一步恶化。再有,资本家还面临如何培训和激励工人的问题,即如何改变人的行为习惯的问题。资本家往往采用三种方法:积极劝诱(“胡萝卜”)、消极制裁(“大棒”)及力图建立一种“工厂精神风气”的方法,以使工人就范。  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讨论了企业家的问题。萨伊说,一些“冒险家‘:(企业家)拥有企业,但是他们经常只拥有其中的一部分,他们是向别人借钱或者同别人合伙经营企业的,因此这些”冒险家“成为管理他人的管理人员,而在把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这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时他又承担了另一种风险。因而他除了获得他本人投资的利润外,还得到另一笔管理的报酬。萨伊第一个明确承认生产力继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还存在第四种要素——管理。  工业企业的管理问题、效率问题、控制问题、对企业中人的管理问题等,这一系列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问题,使当时的人们不得不进行深入的思考。由此,一些早期的较为系统的管理思想便产生了。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管理思想史 第2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64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