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国和
页数:233 页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04689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陈国和,湖北通山人,1996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系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咸宁市“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在站博士后、咸宁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参与国家级课题两项,主持省厅级课题一项,主要著作有《多维视野下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文艺评论》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外文学比较以及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
本书特色
论文《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以三个作家为个案,论述了当代乡村小说的当代性问题。论文对当代性的解释别有新意,而且是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言说的。因此不空泛、不高蹈。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对“乡土小说”、“农村题材小说”、“乡村小说”的识别和界定,显示了作者很好的学术训练和学术眼光,有很强的历史感。对乡村政治与权力关系的剖析,很有新意。其中“冲突”、“嬗变”、“分裂”、“荒诞”、“疼痛”的描述也很有感觉。 ——孟繁华 论文从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文化内涵和文学特征两个方面入手,认为其当代性表现为介入却无奈、批判又理解的现实态度以及复杂而混沌的创作方法。这样的论断大致上把握了中国当代文学和现实社会在现代、后现代多重文化的碰撞、融合下所呈现的复杂、多元的形态。作者的立论是建立在对二元对立思维的否定的基础上,受惠于对话理论和西方现代社会学对社会结构的文化阐释的思想资源。因此,他更重视当代性的文化内涵。他从乡村生态、乡村政治和乡村寓言这三个方面来讨论乡村小说的文化内涵,既能较好地与已有的乡村小说学术见解对上话,又明显地体现出自己独有的理论和见解。 ——贺绍俊 该论文的主要优点是将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村小说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较全面地阐释了它的当代性特点。作者对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与1980年代乡村小说差异的把握是敏锐的;对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特点的概括也比较准确,通过对贾平凹、阎连科、陈应松三个作家作品的分析,深入地阐释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小说的当代性特点。包括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作家的思想感情与时代的关系,他们的思考、困惑,参与生活的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等,该文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另外新的角度、新的观念都使论文具备了较大的创新性。 ——张卫中
目录
节选
本书从贾平凹、阎连科和陈应松的作品比较研究切入,将19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作为话语资源,分别从乡村生态、乡村政治以及乡村寓言的角度对乡村小说所显示的当代性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指出其特征是:面对现实问题介入却无奈、批判又同情以及情感状态的混沌和创作方法上的复杂多样。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这种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层次地把握中国现当代乡村小说文化内涵的嬗变和文学特征的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