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我国战略威慑能力建设研究

封面

作者:凌胜银彭爱华主编

页数:24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01020804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最早提出“战略威慑能力建设”这个重大命题,聚焦“威慑能力”开展研究,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把威慑研究的“学术性”推向了“应用性”; 二是最早对“战略威慑能力”进行了系统化研究,研究紧紧围绕“什么是战略威慑能力,为什么要提高战略威慑能力,怎样提高战略威慑能力”这条主线。课题第一次把“经济威慑”和“动员威慑”纳入国家战略威慑研究范畴,着眼于平时就形成对敌的强大威慑力量,真正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着眼于将战略威慑能力深深植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在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中形成强大的可持续的高效的战略威慑能力。由于未来战争是全维全域的联合作战,既是军力的对抗,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因而增强国家的动员威慑能力意义十分重大。 三是抓住“战略威慑能力”这个重心,回答正在发展的中国怎么从实际出发建设与中国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战略威慑能力,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作者简介

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专家,陆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原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近五年主要业绩:2017年《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读本》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特别奖(排序1),《军事斗争准备须臾不可放松》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序1);2015年获全军精品示范课1堂。主编参编全国全军统编教材、著作8本,在《求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6篇,其中核心期刊15篇。主持及参与完成了《我国战略威慑能力建设研究》等9项国家和军队社科基金课题。赴部队宣讲党的精神127场次,参与军委总部和陆军政治理论重大课题研究攻关21次,201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本书特色

本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书稿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最早提出“战略威慑能力建设”这个重大命题,聚焦“威慑能力”开展研究,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把威慑研究的“学术性”推向了“应用性”; 二是最早对“战略威慑能力”进行了系统化研究,研究紧紧围绕“什么是战略威慑能力,为什么要提高战略威慑能力,怎样提高战略威慑能力”这条主线。课题最次把“经济威慑”和“动员威慑”纳入国家战略威慑研究范畴,着眼于平时就形成对敌的强大威慑力量,真正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着眼于将战略威慑能力深深植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在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中形成强大的可持续的高效的战略威慑能力。由于未来战争是全维全域的联合作战,既是军力的对抗,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因而增强国家的动员威慑能力意义十分重大。 三是抓住“战略威慑能力”这个重心,回答正在发展的中国怎么从实际出发建设与中国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战略威慑能力,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目录

一、总论
(一)强大的战略威慑能力是维护第一安全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战略威慑能力的基本构成
(三)新形势下我国战略威慑能力建设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二、核威慑能力建设
(一)核威慑的历史发展
(二)核威慑的战略地位
(三)当代中国的核威慑思想
(四)提高我国核威慑能力的对策思考
三、常规军事威慑能力建设
(一)常规军事威慑的历史发展
(二)常规军事威慑的分类、要素与运作机制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常规军事威慑思想与实践
(四)提高常规军事威慑能力的对策思考
四、太空威慑能力建设
(一)太空威慑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二)我国太空威慑能力的现状和问题
(三)提高我国太空威慑能力的思考
五、信息威慑能力建设
(一)信息威慑是适应战争形态发展的一种全新威慑手段
(二)我国信息威慑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三)切实提高我国信息威慑能力
六、经济威慑能力建设
(一)经济威慑的本质与作用机理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世界第一最经济战与经济威慑问题的提出
(三)美国经济战、中美经济博弈与我国经济威慑的战略着眼点
(四)加强我国经济威慑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七、国防动员威慑能力建设
(一)国防动员威慑的内在机制和地位作用
(二)当前我国国防动员威慑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
(三)加强国防动员威慑能力建设的对策思考
八、心理威慑能力建设
(一)心理威慑的战略地位
(二)心理威慑的内在机理
(三)心理威慑的基本样式
(四)提高心理威慑能力的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我国战略威慑能力建设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62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