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西方音乐史

封面

作者:黄腾鹏

页数:324页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80587888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 西方古代音乐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化、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初欧洲的音乐文化、二十世纪走向多元化发展的现代音乐等。

作者简介

  黄腾鹏,广东顺德人,1934年12月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理事、上海音乐学院校友会理事、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56年至195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理论系进修。在甘肃高校任教50年,主要从事西方音乐史、音乐作品分析、艺术理论教学及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有关音乐史论和音乐评论30余篇,其中《音乐特性与音乐形象》《值得深省的历史经验》《中国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及价值》等文章,影响广泛。《西方音乐史》一书,曾获甘肃省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九五年度一等奖。

目录

第一章 西方古代音乐文化
第一节 音乐的起源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音乐
第三节 古希腊音乐
第四节 古罗马音乐

第二章 中世纪欧洲的音乐文化
第一节 中世纪早期的基督教音乐
第二节 格里哥利圣咏
第三节 天主教礼拜仪式弥撒与弥撒曲
第四节 教会复调音乐
第五节 中世纪世俗音乐
第六节 音乐理论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化
第一节 新艺术
第二节 十五十六世纪复调音乐发展特点
第三节 英国复调乐派
第四节 勃艮第乐派·佛兰德乐派(或称尼德兰乐派)
第五节 威尼斯乐派
第六节 新教圣咏和宗教音乐改革
第七节 音乐理论
第八节 乐器与器乐

第四章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的音乐文化
第一节 欧洲歌剧的诞生与佛罗伦萨歌剧
第二节 蒙特威尔第与威尼斯歌剧
第三节 那不勒斯歌剧与正歌剧的确立
第四节 吕利与法国歌剧
第五节 珀塞尔与英国歌剧
第六节 德国歌剧与赖因哈德·凯泽
第七节 大型声乐体裁清唱剧与康塔塔的发展
第八节 器乐发展与器乐流派
第九节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第十节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克·亨德尔

第五章 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初欧洲的音乐文化
第一节 喜歌剧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节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第三节 古典奏鸣曲及交响曲的成型和发展
第四节 维也纳古典乐派
第五节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第六节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第七节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第六章 十九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
第一节 浪漫主义音乐的美学思想及特征
第二节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
第三节 卡尔·马里亚·恩斯特·冯·韦伯
第四节 雅各布·路德维希·弗利克斯·门德尔松
第五节 罗伯特·舒曼
第六节 路易·埃克托尔·柏辽兹
第七节 肖邦与波兰音乐
第八节 李斯特与匈牙利音乐

第七章 十九世纪下半叶欧美音乐和民族乐派
第一节 奥地利的轻音乐和约翰·施特劳斯
第二节 理查德·瓦格纳及其歌剧改革
第三节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第四节 意大利歌剧的复兴及发展
第五节 法国音乐
第六节 俄罗斯音乐
第七节 捷克音乐
第八节 西班牙音乐和阿尔贝尼斯
第九节 北欧音乐和格里格

第八章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音乐
第一节 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第二节 真实主义歌剧
第三节 印象派音乐与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
第四节 表现主义音乐和序列音乐
第五节 新即物主义音乐与保罗·兴德米特
第六节 新古典主义音乐与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第七节 偶然音乐和微分音派
第九章 二十世纪走向多元化发展的现代音乐(上)
第一节 法国音乐
第二节 英国音乐
第三节 科技时代的现代音乐
第十章 二十世纪走向多元化发展的现代音乐(下)
第一节 东欧音乐
第二节 苏联音乐
第三节 美国音乐

后记

节选

  《西方音乐史(修订本)》: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已严重地阻碍着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日趋巩固的资产阶级同封建专制王朝之间的矛盾急剧发展“激化”,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的社会思想亦逐渐形成。18世纪中叶,全欧性的启蒙思想运动在法国首先兴起,以狄德罗(1713-1784)、伏尔泰(1694-1778)、卢梭(1712-1778)、霍尔巴赫(1723-1789)等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主张用理性、自然科学和近代技术的知识的钥匙打开人们的眼界,“照亮”人们的头脑,即在人民群众中发展科学文化的教育,严厉地批判封建的道德、权威和天主教的信条,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唤起人民群众反封建、反神学权威的觉醒,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实现。“启蒙”(Illumination)这个词的原意是“照明”、“照亮”、“精神启示”。  18世纪70年代,德国兴起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狂飙突进运动(1770-1785),这是文学领域的启蒙思想运动,代表人物有歌德(1749-1832)、席勒(1759-1805)和赫尔德(1744-1803)。他们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拥护卢梭的“回到自然”的口号,其作品富于狂放的幻想和生活的激情,他们力求在本民族历史中吸取文学题材,树立民族风格。由于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他们的作品掺杂着感伤主义。他们对维也纳古典乐派尤其贝多芬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启蒙思想运动影响的加深,这时期欧洲各国的音乐文化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伦敦、那不勒斯、威尼斯、巴黎、维也纳等大城市,世俗性、大众性的喜歌剧、歌舞、器乐小品(舞曲、小夜曲、浪漫曲)等都得到迅速的发展。新型的歌剧院、专门演出的大音乐会都以公开售票方式向市民群众开放,一般市民家庭、城镇及郊区酒店、旅馆等公共场所经常有各种音乐活动。不少作曲家对他们在宫廷、教堂里所处的“艺工”或“奴仆”的地位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热烈地向往着成为在社会上享有平等地位的职业音乐家。由于他们大多数人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或农民,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仍不得不依赖于宫廷和教会,靠王公贵族资助来开展音乐创作与演出活动。城市音乐生活的活跃和启蒙思想运动的深化,使他们在思想上又倾向于资产阶级和市民群众,力求通过音乐作品与更广泛的听众交流思想感情,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所具有的坚定的、乐观的民主意识和时代精神。  18世纪前期歌剧和器乐的继承、发展,各种乐器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良、完善,有关作曲理论和乐器演奏教程著作的大量涌现,特别是钢琴于19世纪初普及而成为一种家庭乐器,使欧洲各国作曲家采用的体裁形式、题材内容日趋多样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维也纳乐派三位音乐大师为代表,在探索主调和声体系所具有的全部功能手法方面、应用与完善大型的器乐体裁形式结构方面、建立与使用由四组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方面,他们都做出重大的贡献,为近代西方音乐文化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这个时期,有关音乐创作与演奏(唱)的评论刊物在德国、法国、英国先后出现。19世纪初开始,随着专业音乐文化日趋普及,音乐评论(criticism musical,有音乐批评的含意)成为一种专业,有一些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史学家兼做这方面工作,通过发表评论文章解释、批评、分析和评价作品或音乐表演,引导听众如何欣赏音乐,对特定时期的音乐流行起着促进或扼制的作用。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西方音乐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59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