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旅游地理

封面

作者:周凤杰,周宜君主编

页数:254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385006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节选

br />
    1845年,托马斯·库克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标志着世界旅游业的出现。但是作为真正
  意义上的现代旅游业,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从那时至今,旅游从少数上层阶层所能享
  受的活动发展到现今大众旅游和社会旅游时代,仅经历了50多年的时间。在这短短50多年的历
  程中,世界旅游业发展大大超出世界经济总体发展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世界旅游
  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国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8亿人次,全球平均增长率高达5.5%;
  2006年国际旅游人数达到8.42亿万人次,同比增长4.5%,超出了旅游业的预期。世界旅游组
  织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每年将有10亿多人出国旅游。旅游不仅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
  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还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一
  个重要因子。    

   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优势。上下几千年的
  文明沉淀,方圆960 km2的国土,使中国的旅游资源在世界上无与伦比。尽管我国旅游业起步于
  20世纪80年代初,但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正从一个旅游资源大国走向旅游接待大国,旅游
  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受世界关注。2006年,我国国内旅游
  人数13.94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2494万人次,全国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出境旅游总
  人数为3452.36万人次。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
  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可达2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可达26亿人
  次以上,出境旅游人数可达l亿人次左右,游客市场总量可达30亿人次左右,居民人均出游可达
  2次,旅游业总收入可达2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将每年新增直接就业
  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到2015年,中国旅游直接拉动和间接就业总量将达l亿人左
  右。
    蓬勃发展、无限生机的旅游业,给旅游教育,尤其是高等旅游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旅游管理是工商管理下面的一个小学科,却面向的是大产业,如何使旅游学科做大做强,更好地
  为旅游产业服务,为2l世纪旅游业发展培养所需各类人才,是每一个旅游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
  的问题。做大做强旅游学科,使旅游教育要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步,就必须加大旅游学科建设的
  力度,其中之一就是要搞好旅游教材的建设,因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组织全国部分高校编写“2l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系列实
  用规划教材”就是推动旅游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重要举措。
    在本套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系统地、科学地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三基”),同时也力求将以下理念融入到教材的编写中:一是教育创新理念。即以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活动融入其中。二是现代教材观理念。传统的教材观以师、生对教材的“服从”为特征,由此而生
成的对教学矛盾的解决方式表现为“灌输式”的教学关系。现代教材观是以教材“服务”师生,即
将教材定义为“文本”和“材料”,提供了编者、教师、学生与真理之间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为师生
创新提供了舞台。三是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的理念。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
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建设需要,以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新要求。
四是教材建设服从于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
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
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套教材的编写力求为精品课程建设服务,能够催生出一批旅
游精品课程。
    本套教材不仅是全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专业教材,而且也可作为旅游管理
部门、旅游企业专业人员培训及参考用书。我们希望本套教材能够为培养21世纪旅游创新人才
做出贡献。
    最后,借此机会感谢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马波教授对本套教材的指导,
感谢中国林业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对本套教材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各位参与编写的专家
和学者对本套教材所付出的心血!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旅游事业迅猛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适应这一形
势的需要,我国的旅游专业教育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快速发展态势,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专业
人才。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专业教育,教材编写与使用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旅游地理》是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其他不同层次旅游教育与培训的
重点课程。旅游地理知识,无论是对旅游者,还是旅游从业者,都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但是长
期以来,旅游地理教材体系不统一,内容差异很大,难易程度没有标准,给不同层次的教学工作带
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教材的实用性方面,与人才培养目标差距很大。《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
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同时得到提高,培养其“即景导
游”的能力。但是目前很多版本的《中国旅游地理》教材,都缺乏这种应用性的特点。
    有鉴于此,本教材的编写,力求及时反映国家旅游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其他相关部门颁布
的新规范、新标准,着眼于“应用型”教育,根据当前旅游市场的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体
系,把知识、技能与能力作为统一的培养目标,融人到教学之中。.
    本教材分绪论和12章。绪论部分阐述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是学习本课程的先导
知识;第l~11章系统阐述我国各大类别的旅游资源的特点、形成与分布,以及旅游价值、开发现
状和前景;第12章阐述我国主要旅游区的概况。
    本教材具体写作由以下人员承担:绪论由三峡大学周宜君、渤海大学周凤杰编写;第1—2章
由吉林大学杨絮飞编写;第3~4章由渤海大学周凤杰编写;第5、6、8、9章由渤海大学郝文军编
写;第7、第10~11章由渤海大学邱明编写;第12章由三峡大学周宜君编写。郑州大学旅游管理
学院王淑华、三峡大学刘晗、天津农学院崔在元等,也参加了本书的编写工作。
    本书由渤海大学周凤杰统稿。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国林业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力协助,特此表示由衷的
谢意!         本教材在编写中,参考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文献资料和重要观点,在此对各位表示崇高的敬意
和真诚的谢意!并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对本教材多多批评。    .
    虽然编者在编写过程中竭尽所能,力求本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是由于水平有限,书中缺点
错误仍在所难免,恳请各方面人士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谢!
编  者
2008年1月

第11章
人文活动
  【本章 要】
    本章学习人类活动与旅游的关系。主要有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形成的旅游资源。
  【学习目标】
    掌握我国文学、艺术、民俗活动形成的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及主要遗存,民俗的概念及其分
  类;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的即景导游能力。
  【关键性术语】    .
    文学、艺术、故居、绘画、戏剧、书法、民俗。
  【章首案例】
火把节的传说
    在我国西南地区,火把节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普米族、拉祜
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曰。以燃火把为节日主要活动内容而得名…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
火把节最为隆重。其时间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一般延续3天。但是对于这个
节日的由来,却有许多各异的说法。
?  比如,对于彝族火把节的传说,不同彝族支系就有很多的说法,在凉山彝族的普遍说
法是: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热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二,两个人都力
大无比。有一天,斯热阿比要同阿体拉巴比武,即摔跤’但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
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款待斯热阿比。斯热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
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热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
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热阿比被摔死了。天神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大发雷霆。
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农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
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
天定为火把节。现在的火把节成了彝族人祈福的节日,祈福能够丰收,杀灭害虫等。 
  一而云南的白族同胞对火把节的来历,是这样传说的:唐初的云南境内本有6个部落,
称为“六诏”。最南端的部落称为南诏。南诏日益强大,南诏王皮罗阁便产生吞并其他¨¨
五诏的野心。于是他设下圈套,用松明建造了一座楼,以祭祀为名,邀约其他五诏首领
在松明楼聚会。其中一个邓氏首领的妻子慈善夫人认为皮罗阁居心不良,极力劝丈夫不
要前往。但丈夫不听,临走时慈善夫人含泪在丈夫的手臂上套了一个铁环,以求护身。
    果然,祭祀完毕,皮罗阁便在夜里火烧了首领们聚集的松明楼,五诏首领均未幸免
于难。面对松明楼灰烬,慈善夫人痛哭欲绝。她扑在灰烬中,扒出了丈夫佩带的铁环,
这才认出了丈夫的尸体并将其运送回家。后来,皮罗阁见慈善夫人才貌双全,想娶她为
妃。但慈善夫人坚决不从,她拥兵守城,终因寡不敌众,自尽殉节,留下这一段令人感
慨万千的感人故事。
 从此以后,云南的白族人民便过起火把节’以纪念“火烧松明楼”的历史故事和勇
敢聪慧的慈善夫人。
【案例思考题】
1.你知道火把节的节曰活动都有哪些内容吗于
2.除了上面的说法,你知道关于火把节来历的其他说法吗?
3.谈谈民俗节日对于旅游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各种人文活动,创造
了数不清的文化财富,成为中华传统的瑰宝。各民族也都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民俗
文化。这些人文活动及其所创造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
着旅游业的迅速繁荣,这些人文活动及其卓越成果,逐渐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
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旅游资源。   
    在多种多样的人文活动中,文学、艺术与民俗活动和旅游的关系最为密切,
形成的旅游资源也最具吸引力。
们.1  文学与旅游
    文学与旅游的关系十分密切。由旅游活动产生了旅游文学,如游记、山水诗
词、散文等,这些文学作品又使某些旅游地得到宣传渲染,使更多的人产生到此
一游的旅游动机。杰出文学家的故居也可以成为著名游览地,这种现象几乎是世
界性的。比如,莎士比亚的故居使英国斯特拉特福小镇游客络绎不绝;法国作家
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使马赛的伊夫岛古堡成为旅游热点;唐诗《枫桥夜泊》
使寒山寺名扬天下……这就是所谓的“文以景生,景以文传”。
    我国文学历史源远流长,题材繁多。它们所反映的对象及题材很多与旅游活
动密切相关。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旅游产生文学
    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众多的名山大川、古迹胜地,如长城、黄山、漓江、
西湖等,无不以其独特的景致吸引着人们。人们涉足青山绿水之间,触景生情,
有的题联树碑,有的吟诗填词,有的撰文集志,产生了相当多咏物言志、借美景
抒情的作品。如曹操I临碣石而作《观沧海》;杜甫登泰山而作《望岳》;柳宗元适
永州而作《永州八记》;徐弘祖行天下而作《徐霞客游记》……可见,旅游是旅游
文学赖以产生的基础,不亲身游历,不耳闻目睹,是写不出优秀的文学作品的。
    (2)旅游促进文学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秦汉以前,我国的旅行还不普及,所以相应的文
学作品较少,较著名的有秦始皇周游天下而命李斯所撰泰山、琅琊山等刻石碑文,
汉代的一些山水赋和狩猎赋等。魏晋南北朝,由于崇尚“清谈”,盛行玄学,许多
文人寄情于山水,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山水小品,出现了谢灵运、陶渊明这样著名
的山水田园作家。特别是北魏时期,郦道元在“访渎搜渠”的基础上,写下了我
国第一部有浓厚文学意味的地理著作《水经注》……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著名作家都
着意旅游,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旅游的兴旺促进文学的发
展,文学的发展是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
 (3)旅游需要文学
    文学具有导游、兴游的作用。旅游活动本身是捕捉美感的高级精神活动,而
“美”是一种诗情画意和理想交融的境界。美感的捕获除了靠山水名胜的优美度,
也要靠文学作品对山水名胜的描写宣传。文学的艺术手法会使美的内涵得以揭示,
使读者或游人回味无穷。这个过程就是导游、兴游的过程。有些地方本来很平凡,
但由于某旅行家写了一篇诗文,加以形容,它便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随即
会慕名而去。如唐代诗人岑参写的边塞诗句“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
黄人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了我国西北沙漠不同寻常
的景象,这些诗作成为一些游人探险猎奇的诱因。
11.1.1  因文学作品而知名的旅游地
    我国有很多旅游地,因某些文学作品而名扬天下。也有很多旅游地,本身具
备一定的美感价值,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更因某些文学作品而名气大增。仅举数
例如下。
    (1)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5km的枫桥镇,创建于梁代,初名“妙利普明寺院”。
相传唐贞观年间诗僧寒山子曾在此当住持,遂改名寒山寺。苏州寒山寺之所以成
为旅游热点,而且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
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
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意境凄美,自然和谐,余味无穷,千载之后仍
能深深打动人们的心灵,寒山寺也随之永驻人们心头。这座寺庙,历经数代,屡
建屡毁,现在的建筑是清末重建的。寒山寺中的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藏经楼、
钟楼、碑文《枫桥夜泊》、枫江第一楼。
    (2)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被誉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其名气经久不衰,皆
得益于著名诗文。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
  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
  传唐朝时有位辛氏在此开酒店,经常免费给一位道士提供酒食。道士为了感谢她,
  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黄鹤便从墙上下来翩翩起舞,道士跨上黄鹤直
  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自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
  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诗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
  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朝大诗人李
  白也有著名诗句描写到黄鹤楼:“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
  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古城,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
  岳阳楼气势壮阔,构制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它是以三国“鲁肃阅军楼”
  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的。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是用于军事上,自唐朝
  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浏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旅游地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5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