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家国之间:清初满洲八“著姓”研究

封面

作者:常越男

页数:315页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2034322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乾隆朝《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所界定的满洲八个“著姓”做为研究对象,包括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赫舍里氏、他塔喇氏、觉罗氏、佟佳氏、纳喇氏。内容涉及八个“著姓”的来源与地域分布、来归时间与旗籍分布、重要家族及事功等。通过对八著姓典型家族的军事功绩、政治参与、文化贡献等方面的研究,缕析他们在清初的发展脉络、兴衰的原因、影响等,进而探讨满洲八著姓家族的发展与清初政治演变之间的深层关系。八“著姓”家族的兴衰,反映了清朝政治上的一些转变。清朝在军事行动中对勋旧大臣子弟的任用在减少,从侧面说明八旗战斗力的下降;八“著姓”入仕的情况也呈下降趋势,反映出国家行政体制的成熟,由依赖满洲功臣子弟到选拔专业性官僚的一种转变。同时八“著姓”家族的兴衰,也反映了八旗氏族影响力逐渐削弱和皇权的加强。后金、清前期满洲世家与皇权之间的较量,皇权逐渐排除世家大族的牵绊而得到强化。随着清代中后期王朝由盛而衰,大部分满洲家族也走向衰落。

作者简介

常越男,女,1979年生,祖籍山东。1997—200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分别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6年7月进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工作,现为满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清朝政治史、政治制度史、满族史等,已出版学术专著一部(《清代考课制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清代外官大计“考语”与“事实”探析》,《清史研究》2014年第2期;《明清时期的朝觐考察》,《历史档案》2014年第2期。《清前中期满洲伊尔根觉罗氏的典型家族》,《满族研究》2013年第4期。《清初满洲舒穆禄氏及其家族事功》,《满学论丛》(第三辑),辽宁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清代额亦都家族军功考》,《满族研究》2011年第2期。《满洲“八著姓”与清初政治》,《故宫学刊》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3月(第二作者)。 《清代武官军政制度初探》,《明清论丛》第八辑,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6月。 《清代的官员考绩及其特点》,《公共管理评论》第六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等十余篇。

本书特色

本书以乾隆朝《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所界定的满洲八个“著姓”做为研究对象,包括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赫舍里氏、他塔喇氏、觉罗氏、佟佳氏、纳喇氏。内容涉及八个“著姓”的来源与地域分布、来归时间与旗籍分布、重要家族及事功等。通过对八著姓典型家族的军事功绩、政治参与、文化贡献等方面的研究,缕析他们在清初的发展脉络、兴衰的原因、影响等,进而探讨满洲八著姓家族的发展与清初政治演变之间的深层关系。八“著姓”家族的兴衰,反映了清朝政治上的一些转变。清朝在军事行动中对勋旧大臣子弟的任用在减少,从侧面说明八旗战斗力的下降;八“著姓”入仕的情况也呈下降趋势,反映出国家行政体制的成熟,由依赖满洲功臣子弟到选拔专业性官僚的一种转变。同时八“著姓”家族的兴衰,也反映了八旗氏族影响力逐渐削弱和皇权的加强。后金、清前期满洲世家与皇权之间的较量,皇权逐渐排除世家大族的牵绊而得到强化。随着清代中后期王朝由盛而衰,大部分满洲家族也走向衰落。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参与戎机、立功疆场”的瓜尔佳氏
第一节 氏族来源与地域分布
第二节 家族来归时间与旗籍分布
第三节 主要家族及事功

第二章 “膺累朝之宠锡”的钮祜禄氏
第一节 氏族来源与地域分布
第二节 家族来归时间与旗籍分布
第三节 主要家族及事功

第三章 “封王尚主”的舒穆禄氏
第一节 氏族来源与地域分布
第二节 家族来归时间与旗籍分布
第三节 主要家族及事功

第四章 “以文学事上”的赫舍里氏
第一节 氏族来源与地域分布
第二节 家族来归时间与旗籍分布
第三节 主要家族及事功

第五章 “威望倾一时”的他塔喇氏
第一节 氏族来源与地域分布
第二节 家族来归时间与旗籍分布
第三节 主要家族及事功

第六章 “有清世家”的觉罗氏
第一节 觉罗氏的组成与分布
第二节 伊尔根觉罗氏的来源与地域分布
第三节 伊尔根觉罗氏的来归时间与旗籍分布
第四节 觉罗氏的主要家族及事功

第七章 “茂建勋绩”的佟佳氏
第一节 氏族来源与地域分布
第二节 家族来归时间与旗籍分布
第三节 主要家族及事功

第八章 “一门子姓皆奔走”的纳喇氏
第一节 氏族来源与地域分布
第二节 家族来归时间与旗籍分布
第三节 主要家族及事功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家国之间:清初满洲八“著姓”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57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