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电影的解读修订版

封面

作者:颜纯钧

页数:323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10602416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电影的读解,说到底是一个分析的过程。  那么把“分析”当作一个关键词,它会使我们产生什么联想呢?  “分析”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是什么日常用语。一个孩子不小心砸碎了玻璃,母亲也许会打他骂他,但不会对他说:“你要好好分析一下。”一个青年人失恋了,朋友会跟他喝一通闷酒,但也不会说:“你需要冷静下来作一点分析。”  “分析”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学堂里、书斋里、办公室里的语言气味。一个人张口闭口要进行某种分析,他肯定处于特别理性的状态,肯定在思考着什么问题,肯定要形成一个判断、认识或结论。这时候,他和吃喝拉撒睡没有关系,和嬉笑怒骂、爱恨悲欢没有关系,和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没有关系。这时候,他所分析的对象,已经被抽象化了,概念化了;而他也被自己所作的分析改变了生存的状态,他成了一个思想家,确证着一种暂时拥有的个人身份。  所以“分析”总是带给人更多的心理恐惧。即便是大学生,一听说“分析”也难免要头皮发麻,神经紧张,避之惟恐不及——因为它不像打篮球、看小说、谈恋爱、闲聊天那么好玩,因为它必定是和枯燥、乏味、冷漠、紧张关联着的,更因为它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家都懂得思考,但有时候还真说不清楚什么是分析。

作者简介

  颜纯钧,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等教育学会理事、福建省传播学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电视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个人著作有《电影的读解》《记述与呈现》《影片分析教程》等六部,主编《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影视写作教程》,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一个国家部委课题和三个省社科课题,业余从事文艺创作,有小说、散文、随笔百余篇,影视剧本十余部。

目录

序论 从分析说起
一、对“分析”的分析
二、影片的分析
三、分析的目的

第一章 分析的范式
第一节 理论范式
第二节 过度诠释
第三节 诠释本文的分析
第四节 转换与生成

第二章 影片分析的范式
第一节 时空形式
第二节 视听形象
第三节 镜头语言
第四节 造型意识

第三章 影片分析的策略
第一节 可能性还原
第二节 注意和辨认模式
第三节 关联性和判断
第四节 连续抽象
第五节 从分析走向综合

第四章 影片剧作分析
第一节 概括的方式
第二节 形象设计与塑造
第三节 情节构思
第四节 规定性情境
第五节 结构作为系统

第五章 影片艺术分析
第一节 场面设计与调度
第二节 图形的构成
第三节 镜头控制
第四节 美工造型
第五节 光影与色彩
第六节 声音的合成
第七节 演员与角色
第八节 剪辑技巧

附录 影片分析个案
拜读《红色》
大悲恸与大绝望
一代人的成长与觉醒
处处无家处处家

后记

节选

  《电影的读解(修订版)》:  一、分析与关联性  美国电影理论家斯坦利·卡维尔在谈到对影片的分析时曾这么说:“无论一种媒介的‘各种可能性’有什么意义,每种可能性都只有在考虑到其他的可能性才能起作用。”⑩显然,斯坦利·卡维尔触及到的是影片分析一个带根本性的策略问题。契诃夫在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曾经有一段著名的言论,意思是说,如果第一幕在墙上挂着一把枪,那么到最后一幕时就应该把它拿下来,并射出去。很显然,把艺术作品的不同部分相关联,本来就不是分析者妄自采取的策略,而是基于创作的实践。分析者所做的仅仅是对可能性的还原而已。所以,应该认识到,不管是对哪个方面的艺术可能性而言,孤立的考察不仅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是不可能正确的,更是无法达到深入的。首先,对艺术的可能性加以选择,涉及的都是方式、手段与技巧,它们从来都是为表达某个创作意图所用的;其次,它们能真正在表情达意中发挥作用,还有赖于其他方面的互相匹配、协调和整合,艺术的任务不是各自完成的,而是共同完成的;最后,它们又只有在影片的整体构成中占据一个恰当的位置,成为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才能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  由此看来,在影片分析的策略中,关联性判断便是个重要的概念。它与选择性注意构成一种互补与共生的关系。如果说,选择性注意表现出对影片整体的分析特征,那么关联性判断便表现出对分析的结果加以综合的趋势。从思维的规律来看,本来就不存在孤立的分析,不存在不需要综合的分析。分析从一开始就包含着综合,而且最终必然要走向综合。当对影片的分析从某种可能性出发,进而关联到其他的各种可能性之时,综合的过程就开始了。这个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寻找关联,并对各种有价值的关联作出判断。在影片分析中,寻找关联、对关联性作出判断是个包含着不同层次和方面的复杂过程。实际上,对影片最初步的认知,本来就不是从选择性注意,而是从这种注意的关联性判断才真正开始的。  关联性的重要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色》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影片中的见习法官奥古斯自始至终和女主人公范伦婷不存在正面的交往,他只是常常在有关范伦婷的镜头中扮演着擦肩而过的角色,以及在影片结束时和范伦婷一块儿从失事的渡轮中被救起——而此时他们之间仍然是陌生人。与范伦婷真正展开密切交往的是退休老法官,那么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整部影片中,奥古斯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基耶斯洛夫斯基采取的是一种少见的巧妙的方式。在退休老法官和范伦婷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他有一条狗;他曾经在路上不小心掉了一《电影的读解(修订版)》,而翻开的那一页正好是后来考试的题目;他还曾经亲眼目睹女友的两条腿中间夹着一个男人。有意思的是,奥古斯也有一条狗;也曾经不小心掉了一《电影的读解(修订版)》,而翻开的那一页正好是后来考试的题目;他也同样目睹女友的两条腿中间夹着一个男人。在影片中,奥古斯与范伦婷的关系是通过这些与退休老法官的相似性来加以暗示的。如果在分析这部影片时,奥古斯的这些特征没有和退休老法官的那些相似的特征相关联,就无法理解影片的一个基本意念。正如基耶斯洛夫斯基说的:“范伦婷应该在40年前来到人间,否则法官就应该在40年后出生,他们会成为很好的一对,或许这两个人会很快乐,很相称。这跟半个苹果的理论一样:如果你把一个苹果切成两半,再把另一个一模一样的苹果切成两半,其中的一半绝对不可能和另一个苹果的那一半完全吻合。你非得把同一个苹果的两半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苹果。完整的苹果必须由成对的两半结合而成,人的关系也一样。问题是:是不是哪里出了错?我们有资格修正吗?”退休老法官的命运在奥古斯身上的重复,成了退休老法官宿命式的重生。40年过去,人所经受的那种爱的背叛并没有丝毫改变。而恰恰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基耶斯洛夫斯基开始着手来探讨关于博爱的问题。很显然,奥古斯与退休老法官这诸多的相似性,.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暗示两个人物在理念上的关联,并进而探讨博爱主题的重要手段。如果影片的分析仅仅把奥古斯的这些特征孤立地抽取出来,由于他在影片中与范伦婷、退休老法官之间并没有展开实质的交往,可以肯定是很难分析,更不可能深入分析的。而一旦奥古斯和退休老法官因为这些相似性建立起内在的关联,那就不难明白,奥古斯正是40年后的退休老法官,他和范伦婷的关系是展开在未来的日子里的。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电影的解读修订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57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