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万华
页数:674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500290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辩证的思维方式、鲜明的坚守的文学立场、扎实的史料功夫、精湛的文本分析等综合在一起,为解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两个难题,即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历史沟通,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香港文学的历史整合,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成果,而其中探讨、研究的一些理论问题,其建设性结论对当下和今后的文学史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黄万华,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带头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2014)、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学史料学会常务理事等多种职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六项,部分成果获评为“优秀”,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办“成果介绍”,并被《光明日报》专题介绍。著有《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五四至 1960 年代)》《战时中国文学研究》等专著 15 种,主编或主笔《美国华文文学论》《经典解码: 20 世纪中国文学与电影》等著作 12 种。
本书特色
《跨越1949:战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转型研究》在东亚现代性曲折展开的背景上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互为参照的视野中,展开对战后中国文学的历史考察,深入剖析这一时期中国文学转型的影响因素、实质内容及其意义。以往学术界以“四十年代文学”统称 1937—1949 年的文学,遮蔽了抗战和国共战争(解放战争)这两个不同时期文学的差异,研究的重点又在抗战八年文学,尚未将 1945—1949 年文学作为一个重要时期的文学深入展开研究,也忽略其与 1949 年后文学的密切联系,研究又基本上限定于中国大陆。《跨越1949:战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转型研究》着眼于被学术界忽略的 1945 年至 1949 年这一重要历史转型时期,将 1945—1949 年和 1949 年后文学打通,同时突破中国大陆的范围局限,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文学历史整合在一起展开研究,构建一种全新的“大文学史观”。
目录
上编
第一章 互为参照中的战后中国文学转型
第一节 互为参照: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中的大陆、第一和香港文学/2l
第二节 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三种形态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三节 “内化”中的“缝隙”:战后中国文学建制变化和文学转型
第四节 文图:战后文学史叙述的新途径
第二章 中国大陆:从多种流脉到一统格局
第一节 瑞恰慈和战后平津地区文论:战后中国文学重建的多种流脉
第二节 创作:跨越“1949”的政治、历史分水岭
第三节 文学的生存限度:文艺政策和文学创作
第三章 第一:战后政治高压缝隙中发生的多种文学思潮
第一节 去殖民性进程中的战后初期第一文学
第二节 大陆赴台作家和光复初期第一文学重建的两种方向
第三节 “二二八”文学:战后第一文学的重要转折
第四节 1949年后第一政治高压缝隙中发生的多种文学思潮
第四章 香港:在传统中展开的文学转型
第一节 “预演”:1945—1949年的香港文学
第二节 左、右翼政治对峙中的香港文学思潮和香港文学主体性建设
第三节 战后香港文学:在传统中展开的文学转型
第四节 从《文潮》(上海)到《文艺新潮》(香港):战后香港文学转型的文学史线索
第五章 媒介和战后中国文学转型
第一节 上海一北京:从媒介生态看战后中国大陆文学转型
第二节 非“二度漂流”:1950年代的第一文学及其媒介
第三节 青年文学刊物:战后香港文学转型的重要基石
下 编
第六章 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中的作家选择
第一节 “京派”的“终结”和战后中国文学的转型
第二节 文学立场的坚守和艺术实验的艰难
第三节 文学常识的力量:与内地“工农兵文艺”和第一“战斗文艺”分手的香港文学
第七章 跨越“1949”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被忽视的新诗成熟年代:1945—1949年的中国大陆新诗
第二节 1950年代后大陆诗歌的文学史经验
第三节 战后第一政治压抑下的诗歌突同: “中国传统”和“善性西化
第四节 从“左翼”到“现代”:战后香港诗歌交汇中的延续和综合
第八章 跨越“1949”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写什么和怎样写:战后中国大陆小说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节 战后第一小说:边缘突围中的多种叙事
第三节 战后香港小说:第一政治化和商品化的本地化进程
第九章 跨越“1949”的散文和戏剧创作
第一节 时代性和个人性:1949年后的大陆散文
第二节 “集体旅行”中投向域外的目光
第三节 第一散文:五四多种流脉的战后拓展
第四节 “在”与“属”的相容和转化:战后香港散文的主体性建构
第五节 “第四种剧本”:1950年代大陆戏剧文学的突破
第六节 现代与传统的沟通:战后第一、香港的“新戏剧”/61l
第十章 转移和转型: “离散”中的作家创作
第一节 跨越“1949”:刘以鬯和香港文学
第二节 上海一台北:中国新诗现代化路径的探索者纪弦
第三节 “三级跳”:战后至1950~F代初期张爱玲的创作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