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微笑北京-者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

封面

页数:3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01007033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微笑北京》是一本对“微笑北京”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探索进行系统提炼的总结之作,它较为系统地解答了“微笑北京”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际工作为依据,既有对已有成果的系统总结,又不乏创新的探索研究。
全书以“微笑北京”主题活动的开展状况作为研究基础,对“微笑北京”这一社会运动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同时又广泛而积极借鉴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社会学科的相关理论,结合实践经验做了深入分析。
在本书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认为,“微笑北京”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微笑北京”是奥林匹克精神、志愿精神与和谐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公民个体自信乐观、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公民与公民之间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以及文明健康、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从社会建设的角度看,“微笑北京”是适应新形势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的工作平台,通过倡导市民实践承诺,加强并改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纽带联系,努力推动社会文明和谐新风尚的形成;与此同时,“微笑北京”探索了一种新的群众动员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
将一项“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群众性社会活动,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梳理,以促进社会成员的自觉,之于我们是一种尝试。而编写这样一本书进行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综述,之于我们更是一种挑战。评阅本书的专家给了我们很高的赞誉,认为本书融时代性、思想性、实践性于一体,体例合理,内容丰富,既有翔实的实践总结,又有深入的理论拓展。这些评价,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我们深深地知道,“微笑北京”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对于“微笑北京”,我们的理解仍然难免有不够准确、不够全面之处,本书传递的“微笑北京”诸方面的信息,需要更充分、更准确的论述与表达,我们期待社会各界的指正与帮助。

目录


第一章 “微笑北京”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第二节 奥运会带来历史契机
 第三节 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节 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潮流
第二章 “微笑北京”的内涵
 第一节 古今中外对“微笑”的基本论述
 第二节 微笑与和谐
 第三节 “微笑北京”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微笑北京”的哲学基础
 第五节 “微笑北京”的逻辑基础
 第六节 “微笑北京”的政策分析
第三章 “微笑北京”的主体分析
 第一节 奥运会与亚运会主体比较
 第二节 志愿者是“微笑北京”的参与核心
 第三节 现代公民是“微笑北京”的参与主体
第四章 “微笑北京”的目标
 第一节 “微笑北京”与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
 第二节 “微笑北京”与志愿服务事业整体发展
 第三节 “微笑北京”与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
 第四节 “微笑北京”的目标管理
第五章 “微笑北京”的传播学分析
 第一节 “微笑北京”的传播类型分析
 第二节 文化类型分析与“微笑北京”理念的社会推广
 第三节 “微笑北京”的宣传策略
第六章 “微笑北京”主题活动开展现状
 第一节 “微笑北京”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节 “微笑北京”主题实践活动
 第三节 “微笑北京”主题文体活动
 第四节 “微笑圈”的理念与推广
第七章 “微笑北京”主题活动进一步开展的着眼点
 第一节 “微笑北京”的氛围营造
 第二节 “微笑北京”的队伍建设
 第三节 “微笑北京”的品牌经营
第八章 “微笑北京”的长效机制
后记

节选

br />
    2006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之际,北京志愿者协
会立足青少年群体的特点,结合奥运志愿者工作的特色.联合中央及
首都25家新闻单位共同向全社会发出微笑倡议,正式启动了“微笑
北京”主题活动。
    “微笑北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积淀,以奥运为时代契机,以志
愿为核心精神,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由党和政
府领导、共青团组织和协调、群众广泛参与的一项社会活动。围绕这
一主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营造了全民参与奥运、
服务奥运、奉献奥运的浓厚社会氛围。“微笑北京”主题活动已经成
为“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总体格
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挖掘“微笑北京”的主题内涵,全面总结“微笑北京”
主题活动的有益经验,更好地推进“微笑北京”主题活动,我们专门
成立课题组,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对“微笑北京”主题活动进行理
论研究和系统梳理,形成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本书就是这些成果的
体现。
    《(微笑北京)》是一本对“微笑北京”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探索进行
系统提炼的总结之作,它较为系统地解答了“微笑北京”的一系列理
论与实践问题,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际工作为依据,既有对已有
成果的系统总结,又不乏创新的探索研究。    一
    全书以“微笑北京”主题活动的开展状况作为研究基础,对“微
笑北京”这一社会运动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同时又广泛而积
极借鉴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社会
 学科的相关理论,结合实践经验做了深入分析。
    在本书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认为.“微
笑北京”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微笑北京”是奥林匹克精神、志愿
精神与和谐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公民个体自信乐观、无私奉献的精神
风貌,公民与公民之间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以及文明健
康、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从社会建设的角度
看,“微笑北京”是适应新形势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的工作平台,通
过倡导市民实践承诺,加强并改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中
人们的纽带联系.努力推动社会文明和谐新风尚的形成;与此同时,
“微笑北京”探索了一种新的群众动员模式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
引广大群众参与。    
    将一项“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群众性社会活动,从理论
到实践进行梳理,以促进社会成员的自觉,之于我们是一种尝试。而
编写这样一本书进行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综述,之于我们更是一种挑
战。评阅本书的专家给了我们很高的赞誉,认为本书融时代性、思想
性、实践性于一体,体例合理,内容丰富,既有翔实的实践总结,又
有深入的理论拓展。这些评价,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我们深深地知
道.“微笑北京”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对于“微笑北京”,我们的理
解仍然难免有不够准确、不够全面之处,本书传递的“微笑北京”诸
方面的信息,需要更充分、更准确的论述与表达,我们期待社会各界
的指正与帮助。
    一个人的微笑是一个人的表情,千百万人一起微笑,就是一座
城市、一个社会的表情。我们真诚地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关注、支
持和参与“微笑北京”主题活动,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佩戴“微笑圈”,实践“乐于助入、诚实守信、文明礼仪、保护环境、
学习进取”的承诺,提升文明素质,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用我们真诚的微笑和实际的行动打造北京最好的名片。
   
    2008年3月
   第四节
“微笑北京”的哲学基础
    “微笑北京”是首
  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奥运工作
推进的成果,是新时期首都文化建设和奥运文化建设的产物,是中华
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文化的结晶,具有深刻的文化基础和文
化内涵。我们认为,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说,“微笑北京”是奥运志愿
精神与和谐社会理念的统一,是公民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与文明健康
的社会氛围的统一。
一、个体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来看,“微笑北京”展现了个体乐于奉献
的精神、充满活力的气质和兼容并包的文化观。
    正如《(奥林匹克宪章)》所指出的:“奥林匹克的意义是增强体质、
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①。而微笑不仅是一
个表情,而且是一个人内在精神气质的反映,是礼貌乐观、自信积极、
充满活力的表现。所以,将奥林匹克精神与志愿精神结合的奥运志愿
者发自内心的微笑,最根本也最集中展示的是对人的尊重、对美的尊
重以及友谊团结、充满活力、不断进取的精神,它能满足人的最富有
 活力的也是最高尚的本性①。从本质上讲,“微笑北京”是志愿者对
北京奥运会系统工程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志愿者积极参与各项奥运志
愿服务事业的主观能动性的外在表现,是构成、酝酿、催生“奉献、
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催化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
头活水来”,北京奥运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纵深推进,离不开
广大志愿者的自信与活力。志愿者的微笑,正是凸显了志愿者基于对
奥运志愿服务事业的由衷热爱、大力支持而形成的工作活力。这种充
满活力的微笑,更是在深层次上体现了志愿者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和
训练有素的服务水平。在展示真诚微笑、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
愿者个体也能够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促进自身知识的提高和技能的
增强,从而在自觉、真诚的微笑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微
笑北京”揭示了奥运志愿者最根本的精神需求和服务理念,强调了奥
运志愿服务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所需要的重要精神
支撑。正是基于此,我们提出“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
    “微笑北京”主题活动还体现出兼容并包、开放进取、综合创新
的文化观,这种文化观是寻求多元文化关系走向和谐的中国文化理
念。通过“微笑北京”主题活动的内容,表明中国人在处理不同文化、
异质文化、多元文化关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理性精神、宽厚精
神、友爱精神、综合精神、创新精神和兼容精神:不同文化、不同思
维方式、不同价值体系、不同宗教信仰之间,多半不是采取简单对立、
有我无你的对抗关系、排斥关系,而是采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宽
大为怀、为我所用的博大文化胸襟来对待。而且不局限于一般的兼容
关系、并存关系,还要进一步对不同文化、异质文化进行解析工作,
把能够为我所用的有益成分综合进来。在不同文化要素、文化内容、
 文化价值、文化体系的综合过程中,往往不满足于简单的机械相加,
而是借助于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深厚底蕴,在综合中求创新、求发
展、求创造。并且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中,在多元民族、多元文化
不断融入到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不仅以海纳百川、不
拘细流的博大胸怀来对待外来文化,而且善于在综合过程中坚持以我
为主,弘扬中华民族主体性,保持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统一性。
    如何处理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相互关系问题,对于中华文明
的历史命运来说,这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这是由于,中华文
明植根于东亚大陆,区域特别广大,几乎和整个欧洲面积接近,多元
民族、多元文化问题不可回避;这是由于,中华文明自公元前3000
年的形成之日起,就生成了六大文化区系的母体结构,文化的多源
性、多样性、地区性的特点表现得特别突出。历史证明,只有采取兼
容并包的方针,承认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合理性,才是唯一正确选
择,追求清一色的、单打一的文化格局,是脱离中国国情的错误选择。
这种兼容并包文化观,是中华文明在处理不同文化关系上的独特智慧
和独特理念。在世界文明史,尤其是西方文明史上,你死我活、不共
戴天的种族冲突、文化冲突、宗教冲突,可谓屡见不鲜。而中华民族
则靠这种多元兼容文化观,巧妙处理多元文化关系,多元一体的文化
格局保持连绵不绝五千年,在世界史上独树一帜。综合起来讲,以承
认多元文化的兼容性为前提,以多元文化的综合性为途径,最终达到
中国多元文化的创新性、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这就是“微笑北
京”主题活动所包含的深层精神底蕴。这种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文
明的基本精神。这种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
年间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不断发展的强大源泉;是我们中华民族文
化的内在灵魂,贯穿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统摄中国文化传统
的普照之光,赋予中国文化以活生生的民族魂魄;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微笑北京-者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5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