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清嘉录

封面

作者:[清]顾禄 著,王密林 / 韩育生 译

页数:384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5943009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清嘉录》是一部记述苏州及其周边地区岁时风俗的经典著作。作者顾禄(字铁卿),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江苏吴县人。顾禄二十五岁时母亲亡故,他在家中守孝,平日里常与父老乡亲闲谈吴地风俗,经年累月,所见所闻,都留心记录,遂积攒成书,命名为《清嘉录》,书名取自陆机《吴趋行》的诗句:“土风清且嘉”。该书以节令民谚为题,按月份顺序,分条记述地方风土人情,大量征引古今地志、诗文、经史资料,娓娓详备,堪称中国民间岁时节令的百科书。

作者简介

顾禄,字总之,一字铁卿,自署茶磨山人,苏州吴县人,其生卒年月没有明确的记载,大约生活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顾禄能诗善画,才华出众,著有《清嘉录》《桐桥倚棹录》《雕虫集》《晚香吟》《羽族棋谱》等,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描述苏州岁时风俗的《清嘉录》。

相关资料




本书特色

《清嘉录》是历史上最部系统记述江南地区岁时风俗的经典著作。作者顾禄,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江苏吴县人,与父老乡亲闲谈吴地风俗,经年累月,所见所闻,都留心记录,积攒成书,命名为《清嘉录》,书名取自陆机《吴趋行》的诗句:“土风清且嘉”。该书按月份顺序,分条记述风土人情,大量征引古今地志、诗文、经史资料,娓娓详备,堪称中国节日岁时节令的百科全书,记录丰富别致的民间生活。

目录

例言 02

正月

002 行春

005 打春

006 拜春

007  拜牌

007 岁朝 忌讳附

008 挂喜神

009 上年坟

010 拜年

012 飞帖

013 开门爆仗

015 欢喜团

016 黄连头叫鸡

017 看风云

017 秤水

018 新年

026 烧十庙香

027 山川坛迎喜

028 状元筹

030 升官图

031 年节酒

033 小年朝

034 接路头

036 开市

036 七人八谷九天十地

037 看参星

038 斋天

040 祭猛将

042 点灶灯

043 爆孛娄

044 春饼

045 圆子油追

046 灯市

049 走三桥

050 放烟火

051 闹元宵

054 打灯谜

056 三官素 七子山

057 接坑三姑娘

059 百草灵

060 验水表

061 灯节

二月

064 玄墓看梅花

066 惊蛰闻雷米似泥

067 土地公公生日

070 撑腰糕

071 文昌会

073 冻狗肉

074 百花生日

075 二月十二

076 观音生日

077 观音山香市

078 木柴

079 老和尚过江

079 神鬼天 落沙天

081 春台戏

081 解天饷

三月

084  田鸡报 三月沟底白,莎草变成麦

085  野菜花 眼亮糕

087  插杨柳

088  戴杨柳球

089  过节

090  青团 熟藕

091  上坟

095  纸锭

098  山塘看会

101  犯人香 回残烛

104  放断鹞

106  野火米饭

107  游春玩景 看菜花

115  茶贡

116  谷雨三朝看牡丹

118  斋玄坛

119  白龙生日

120  东岳生日 草鞋香

四月

124  立夏见三新

124  秤人

125  注夏

127  立夏三朝开蚕党

130  小满动三车

131  卖新丝

132  麦秀寒

133  卖时新

134  浴佛 放生会

136  阿弥饭

137  七日八夜

138  蛇王生日

140  神仙生日

140  劜神仙

142  剪千年蒀

143  神仙花

143  四月十六

144  药王生日

五月

148  修善月斋 毒月

148  贴天师符

150  挂钟馗图

153  端五

154  秤锤粽

155  雄黄酒

157  蒲剑蓬鞭

158  采百草 蟾酥

159  健人

160  雄黄荷包褭绒铜钱

160  老虎头老虎肚兜

161  独囊网蒜

162  长寿线

164  五毒符

165  辟瘟丹 蚊烟

166  划龙船 烟囱洞

170  关帝生日 磨刀雨

172  黄梅天

175  梅水

175  三时

177  分龙雨

178  拔草风

六月

180  黄昏阵

181  六月不热五谷弗结

181  山糊海幔

182  龙挂

183  谢灶 素菜

184  狗浴

187  晒书

187  翻经

188  三伏天

190  凉冰

191  珠兰茉莉花市 诸色花附

193  乘风凉

194  虎丘灯船

198  合酱

201  火神素

202  雷斋 接雷素

203  封斋开荤

204  二郎神生日

205  荷花荡

207  消夏湾看荷花

208  辛斋

七月

210  预先十日作秋天

210  秋毂碌,收秕谷 天收

212  朝立秋渹飕飕夜立秋热吽吽 秋老虎

213  立秋西瓜

215  巧果

216  (叔石)巧

218  染红指甲

219  看天河

220  烧青苗

221  青龙戏

224  七月半

225  斋田头

225  盂兰盆会 水旱灯

229  棉花生日

229  地藏王生日

八月

234  天灸

234  灶君生日

235  八字娘娘生日

237  八月半

237  小摆设

238  斋月宫

239  烧斗香

240  走月亮

242  塔灯

243  月饼

244  石湖串月

246  餈团

247  稻生日

247  木犀蒸

248  风潮

249  秋兴

252  处暑十八盆 白露身弗露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收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稻秀只怕风来摆,麦秀只怕雨来霖 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 寒露没青稻,霜降一齐倒 霜降见霜,米烂陈仓 未霜见霜粜米人像霸王

九月

256  重阳信 九月九蚊虫叮石臼

257  登高

260  重阳糕 夜作

261  祭钉靴

262  旗纛信爆

263  菊花山

266  唤黄雀

267  养叫哥哥

268  斗鹌鹑

269  阳山观日出

十月

272  十月朝

273  天平山看枫叶

274  收租完粮

276  五风信

278  冬酿酒

279  煠蟹

281  盐菜

十一月

284  冬至大如年

285  冬至团

286  拜冬

287  连冬起九

290  干净冬至擸 年

290  冬舂米

293  起荡鱼

294  乳酪

294  饧糖

295  窖花

297  三朝迷路发西风

298  弥陀生日

299  腊雪

十二月

303  跳灶王

304  跳钟馗

305  腊八粥

308  年糕

310  冷肉 祭山猪

311  送历本

312  叫火烛

312  打埃尘

313  过年

315  盘龙馒头

317  念四夜送灶

320  灯挂挂锭

322  冬青柏枝

323  口数粥

325  接玉皇

327  烧松盆

327  照田财

328  送年盘

330  年物

332  年市

333  年夜饭

334  安乐菜

335  暖锅

337  压岁盘 压岁钱 压岁果子

338  辞年

339  守岁

340  守岁烛

341  老虎柏子花

342  过年鞋

343  门神

344  神荼郁垒 钟进士

346  欢乐图

347  春联

350  封井

351  接灶

352  祭床神

353  撑门炭

355  节节高

355  富贵弗断头 兴隆

356  年饭 万年粮米

357  画米囤

358  听响卜

359  叛花

360  节帐

362  小年夜大年夜

节选

冬至。

  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立春日,宰执亲王近臣入贺。”吴自牧《梦粱录》云:“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盖立春贺节,本为下之行礼于上,无答拜之理。《昆新合志》云立春日绅士亦贺节,余则否。

  【译文】

  立春这一天叫春朝,士人百姓都互相庆贺,称为“拜春”。这一天要用面粉团成丸子,祭祀神仙,供奉祖先。这一仪式的隆重程度仅次于正月初一,而与冬至的相当。

  三伏天

  旧俗有夏九九,今已不传。但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茶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则有蕉扇、苎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土人剪纸为方圆六八角灯,及画舫、宝塔、舟车、伞扇诸式,或以鸭卵空其中,粘五色楮彩画成鱼,穴孔纳萤,谓之“萤火虫灯”,供小儿嬉玩。浴堂亦暂停爨火。茶坊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面肆添卖半汤大面,日未午,已散市。早晚卖者,则有臊子面,以猪肉切成小方块为浇头,又谓之卤子肉面。配以黄鳝丝,俗呼“鳝鸳鸯”。沈钦道《吴门杂咏》诗云:“流苏斗帐不通光,绣枕牙筒放息香。红日半窗刚睡起,阿娘浇得鳝鸳鸯。”

  案:周遵道《豹隐纪谈》:“石湖居士戏用乡语,云土俗以夏至后九日为炎燠之候,相传有‘夏至未来莫道热’之谚。”又陆泳《吴下田家志》夏至后一说云:“一九至二九,扇子弗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弗入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汉·郊祀志》:“六月伏日,周时无,至此乃有之。”(此非《郊祀志》正文,而系师古注引孟康语)师古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阴阳书》云:“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何逊诗:“愿以三伏天,催促九秋换。”

  【译文】

  以前有夏九九的说法,没有传下来,现在已不时兴了。但从夏至那一天起,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末伏,这就是所说的“三伏天”。好施舍的人家,会在门前赠送各种养生疗疾的药物,广结茶友。街巷中叫卖的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都是爽口的食物。日常用品有蒲扇、苎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等,沿街挑担售卖这些货物的人络绎不绝。本地人还会用纸剪成方形、圆形、六角或八角的灯笼,以及画舫、宝塔、舟车、伞、扇等样式,或者把鸭蛋掏空,壳上贴上用五彩画了鱼儿的彩画,从蛋壳的小孔里放入萤火虫,叫“萤火虫灯”,供小孩子玩耍。澡堂也暂停烧火。茶坊用金银花和菊花做成饮品,叫作“双花”。面馆里增添了半汤大面,时间还没到正午时分,集市就已经散了。早市和晚市卖的,有臊子面,把猪肉切成小方块作为浇头,又叫卤子肉面。再配上黄鳝丝,叫作“鳝鸳鸯”。沈钦道《吴门杂咏》诗:“流苏斗帐不通光,绣枕牙筒放息香。红日半窗刚睡起,阿娘浇得鳝鸳鸯。”

  梅水

  居人于梅雨时,备缸瓮,收蓄雨水,以供烹茶之需,名曰“梅水”。徐士《吴中竹枝词》云:“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

  案:长、元、吴《志》皆载:“梅天多雨,雨水极佳。蓄之瓮中,水味经年不变。”又《昆新合志》云:“人于初交霉时,备缸瓮贮雨,以其甘滑胜山泉,嗜茶者所珍也。”

  【译文】

  人们在梅雨天里,用事先准备下的水缸瓦瓮储存雨水,以供烹茶时用。这样的雨水叫“梅水”。徐士《吴中竹枝词》诗: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

  养叫哥哥

  秋深,笼养蝈蝈,俗呼为“叫哥哥”,听鸣声为玩。藏怀中,或饲以丹砂,则过冬不僵。笼刳干葫芦为之,金镶玉盖,雕刻精致。虫自北来,熏风乍拂,已千筐百筥,集于吴城矣。郭麐《咏蝈蝈琐窗寒》词云:“络纬蹄残,凉秋已到,豆棚瓜架。声声慢诉,似诉夜来寒乍。挂筠笼晚风一丝,水天儿女同闲话。算未应输与,金盆蟋蟀,枕函清夜。窗罅。见低亚。簇几叶瓜华,露亭水榭。胡卢样小,若个探怀堪讶。笑虫虫,自解呼名,物微不用添《尔雅》。便蛇医,分与丹砂,总露蝉同哑。”

  案:《瓶花斋集》云:“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者,京师人呼为‘蝈蝈儿’,南人谓之‘叫哥哥’,喜捕养之。食丝瓜花及瓜练。音声与促织相似,而清越过之,露下凄声彻夜,酸楚异常,俗耳为之一清。”韩宝筌《咏叫哥哥》诗云:“少小怜为客,关山万里过。樊笼甘我素,口舌让人多。北望空回首,南音孰倚歌。世途行不得,何苦叫哥哥。”

  【译文】

  深秋的时候,在笼子里养蝈蝈,民间称“叫哥哥”,听它的叫声为乐。如果把蝈蝈放在怀里,用丹砂喂养,那么过一个冬天蝈蝈也不会死。有的蝈笼做得很讲究,用剖开的干葫芦来做,笼子上镶嵌金玉,精雕细琢。蝈蝈是从北方捉来的,秋风刚起,就已经有成百上千运到吴城的街市上。郭麐在《咏蝈蝈琐窗寒》一词中写道:“络纬蹄残,凉秋已到,豆棚瓜架。声声慢诉,似诉夜来寒乍。挂筠笼晚风一丝,水天儿女同闲话。算未应输与,金盆蟋蟀,枕函清夜。窗罅。见低亚。簇几叶瓜华,露亭水榭。胡卢样小,若个探怀堪讶。笑虫虫,自解呼名,物微不用添《尔雅》。便蛇医,分与丹砂,总露蝉同哑。”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清嘉录》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47084.html

Recommended For You

  • No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