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中旺//刘丽
页数:375页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6722505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苏州通史》是苏州历史上部全面系统总结的吴地史书,从先秦开始至今,上下跨越一万年,拥有2500年历史的苏州,堪称苏州的部“史记”。
目录
第一章 秦汉时期的苏州
第一节 秦汉时期苏州的政治概况
一、秦王朝在苏州的统治
二、项羽起兵吴中
三、汉代苏州的政治变迁
四、汉代苏州的循吏及士人的政治活动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苏州经济
一、自然条件与人口状况
二、农业
三、工商业
四、秦汉王朝的政策对吴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苏州的汉代考古发现
第二章 六朝时期的苏州
第一节 六朝时期苏州的政治概况
一、政区建制
二、吴郡与孙吴政权的兴亡
三、吴郡与两晋政治
四、南朝吴郡政治变迁
第二节 六朝时期的苏州经济
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与城市
四、园林
五、水利与交通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苏州
第一节 隋唐时期苏州的政治概况
一、政区建制
二、隋王朝在苏州的统治及覆灭
三、唐代苏州的政治局势
四、唐末各势力对苏州的争夺
五、唐代的苏州刺史及其治绩
六、从区域政治中心到区域经济中心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苏州经济
一、户口、赋税及属县等级
二、农业
三、手工业
四、商业与城市
五、水利与交通
第四章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苏州社会
第一节 世家大族
一、吴郡大族的形成及演变
二、吴郡四姓
三、吴郡大族的文化特质
四、吴郡大族的地方影响
五、科举制的发展与吴郡大族的转型
第二节 社会生活与风俗
一、由尚武到崇文的民风变迁
二、饮食风俗
三、婚姻风俗
四、丧葬风俗
五、游览风尚
第三节 宗教信仰
一、佛教
二、道教
三、民间信仰
第五章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苏州文化
第一节 学术
一、经学
二、玄学
三、地志
第二节 文学
一、汉代苏州文学
二、六朝苏州文学
三、唐代苏州文学
第三节 艺术
一、书法
二、绘画
三、雕塑
四、乐舞
第四节 教育
一、秦汉苏州教育
二、六朝苏州教育
三、隋唐苏州教育
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苏州通史:秦汉至隋唐卷》: 1.铁器及牛耕等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用 江南一带开发较晚,加上水土条件及水稻种植的原因,农业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与中原地区相比都有不少差距。这一带的很多地方都实行“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这在不少史料中都有所提及。关于“火耕水耨”,《史记》卷三十《平准书》裴驷《集解》引东汉应劭的解释为“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独稻长,所谓火耕水耨也”。而《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注引唐代张守节《正义》的解释为“言风草下种,苗生大而草生小,以水灌之,则草死而苗无损也。耨,除草也”。今天的学术界对火耕水耨的理解更是众说殊异,或主张将火耕与水耨分开,或认为二者密不可分,或以应劭注为实,或以张守节注为确,存在着不少分歧。但大体上都认为“火耕水耨”是放火烧掉田中的禾蒿和杂草,以增肥力;灌水除去田中的杂草,以免其与禾苗争肥。这种耕作方式是江南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当地山川水网交错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火和水这两个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并不能简单地视为落后。但毋庸讳言,火耕水耨虽然不同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形态,也有其特定的某些功效,但毕竟是一种较为粗放的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是与当时地广人稀的状况相适应的,因人少地多,气候温润,所以没必要花大量人力去精耕细作,只要广种薄收,就可以维持生存,免于饥饿,但产量不高,所余无多,积累困难,故“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 秦汉时期铁器和牛耕等先进生产技术在江南地区还没有完全推行。铁器农具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成为可能。太湖地区虽然在西汉时也出现了铁制农具,但当时南方铁器的供应相当紧张,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西汉在全国设铁官40多处,长江以南只有桂阳郡一处,这就大大限制了铁器工具在南方的推广和应用。在今苏州地区的汉代考古中有铁器出土的仅有娄葑天宝墩汉墓、虎丘乡汉墓、黄埭高坟墩汉墓等少数几例,并且大多为铁剑等物,几乎没有铁制农具出现,可见当时苏州地区铁制农具的使用还未普遍。 从西汉开始,江南的不少循吏重视农业,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地方陋俗进行了整饬,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汉元帝时,何武任扬州刺史五年,他广泛了解属县农业状况,“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大受吏民敬重。光武帝时,樊哗为扬州牧,“教民耕田种树理家之术,视事十余年”,备受欢迎。江南地区普遍“信巫鬼,重淫祀”,不仅浪费钱财,还影响了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将耕牛作为祭品,直接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如会稽郡俗多淫祠,喜好卜筮,巫祝还妄言“其自食牛肉而不以荐祠者,发病且死先为牛鸣”。这种陋俗根深蒂固,对当地民众影响很大,老百姓常以牛作为祭祀品。第五伦任会稽太守后,顶住压力,“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依托鬼神诈怖愚民,皆案论之。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民初颇恐惧,或祝诅妄言,伦案之愈急,后遂断绝,百姓以安”。从上述史料可以推断当时会稽郡一带可能已经出现了牛耕技术,但尚未普遍。汉章帝时,王景任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庐江和苏州所在的会稽郡同属当时扬州六郡范围,庐江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整个扬州的农业发展水平。东汉中后期,伴随着中原移民的大量涌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在江南地区渐趋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除了铁器和牛耕技术,其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江南地区也开始出现。东汉初年的会稽上虞人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就记载了“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力,以助地力”的耕作技术,并提出用马屎汁浸种消毒,防治螟虫,“令禾不虫”,还采取“驱蝗入沟”方法消灭蝗虫。当时上虞与今苏州一带同属于会稽郡管辖,这些生产技术可能在今苏州地区也已经被普遍采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