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忠民姚宇
页数:276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419872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低碳经济的出现是气候变化的必然结果,更具体说是全球变暖的必然结果。全球气温的急速变暖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导致全球有必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方法。IPCC报告不断论证了全球暖化对地球生态危机的影响,2006年10月英国政府发表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了定量评估。《报告》断言,气候变化的经济代价堪比一场世界大战的经济损失。《报告》认为,应对这场挑战,目前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负担上也是比较合理的。行动越及时,花费越少。如果现在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即可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主要措施有:提高能源效率;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去碳高新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报告》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发风能、太阳能、核能和潮汐能等,或者发展CCS技术,具体选择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
作者简介
李忠民,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西部商学评论》、《资本论研究》、《中国西部金融发展蓝皮书》和《中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蓝皮书》主编,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国发展经济学首席专家。
本书特色
低碳经济的出现是气候变化的必然结果,更具体说是全球变暖的必然结果。全球气温的急速变暖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导致全球有必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方法。IPCC报告不断论证了全球暖化对地球生态危机的影响,2006年10月英国政府发表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了定量评估。《报告》断言,气候变化的经济代价堪比一场世界大战的经济损失。《报告》认为,应对这场挑战,目前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负担上也是比较合理的。行动越及时,花费越少。如果现在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即可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主要措施有:提高能源效率;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去碳高新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报告》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发风能、太阳能、核能和潮汐能等,或者发展CCS技术,具体选择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低碳经济的提出和意义
第二节 低碳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低碳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第三节 低碳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 低碳经济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部类平衡理论
第二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排污权交易理论
第三章 低碳经济测度与评价
第一节 碳排放的绝对测度
第二节 碳排放与经济产出关系测度
第三节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第二部分 低碳经济生产维度
第四章 能源低碳化
第一节 能源低碳化的价值和路径
第二节 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与能源低碳化
第三节 清洁不可再生能源发展与能源低碳化
第四节 可再生不清洁能源发展与能源低碳化
第五章 产业低碳化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产业发展
第二节 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 生产技术低碳化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第四节 主要高耗能产业的低碳技术应用
第五节 生产低碳化的因素分解方法
第六节 从环境保护税到碳税
第六章 消费低碳化发展
第一节 低碳消费的含义、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碳消费的计算与分析模型介绍
第三节 低碳消费生活方式
第四节 引导低碳消费的政策分析
第七章 碳汇产业发展
第一节 碳汇产业的含义和价值
第二节 有机循环的碳汇产业发展
第三节 非有机循环碳汇产业发展
第三部分 低碳经济生产要素维度
第八章 低碳金融
第一节 碳金融的价值和含义
第二节 碳交易市场发展和一般机制
第三节 中国碳市场的设计
第四节 碳金融体系的参与者
第四部分 低碳经济发展维度
第九章 低碳城市发展
第一节 低碳城市的内涵与价值
第二节 低碳城市的评价体系和发展路径
第三节 低碳城市的国际实践
第十章 低碳农村发展
第一节 低碳农村的含义
第二节 基于碳源的低碳农村发展方式
第三节 城乡互动与农村碳汇产业的发展
第十一章 低碳区域发展
第一节 低碳区域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节 Kaya公式及其运用
第三节 STIRPAT分析及其运用
第五部分 低碳经济发展国际化
第十二章 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英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节 欧盟国家低碳发展模式
第三节 日本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第十三章 低碳经济国际合作与低碳贸易
第一节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第二节 国际气候合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第三节 国际气候谈判对立的基本格局及其实质
第四节 碳排放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