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敬青
页数:313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2081129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如何解读林彪跌宕诡奇、曲折多变的人生,实事求是地评价林彪的功过是非?《解读林彪》立足资料,全方位、多细节地对林彪集团以及“林彪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揭秘,批驳了海内外对“九一三”事件积存已久的歪曲与谣传,正所谓拨开“迷雾”,使历史之“脸”渐臻清晰。
作者简介
周敬青,教授、博士,出版《中外执政党制度建设比较论纲》、《解读林彪》,《中国共产党纲领建设研究》、《邓小平在重大历史关头》,《党内非正式制度研究——审思党内潜规则》等著作多部。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等刊物转载。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日“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比较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内潜规则”研究。董持或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日,中共中央、中组组部、中纪委委托的重大课题,省级社科基金课题项目等约30项。多项科研成果获奖。此书获得2014年上海市第十二届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上海市公务员培训先进工作者称号。
本书特色
“九一三”事件发生以来,对林彪集团和林彪事件的研究就成为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一个热点而又十分敏感的问题。《解读林彪》搜集了近30年来有关林彪问题的大量资料,研究了大量有关研究成果。针对国内外有关林彪问题的各种揣测、讹传以及别有用心的说法,作者周敬青努力发掘史料,考证辨伪,比较全面、准确地对林彪蜕变的轨迹、林彪集团的形成、发展及覆灭进行了论述,有力地批驳了海内外一些奇谈怪论,回应了海内外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实之词,有利于读者科学、全面地了解林彪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原因。
目录
第一章 解析林彪
第一节 功过是非话林彪
第二节 战争年代的林彪
一、富有军事才能,战功卓著
二、性格弱点:孤傲与狭窄
第三节 建国初期的沉寂
一、解析林彪拒受出兵朝鲜帅印之因
二、高饶事件中的林彪
第四节 1959年庐山会议上开始崛起
一、林彪成为党内斗争“赢家”
二、潜心研究“登龙术”
第五节 步入权力的顶峰
一、“突出政治”屡出新招
二、七千人大会上成功的政治投机
三、造“神”运动的急先锋
四、从“造神者”成为紧邻神位的“天将”
第二章 林彪集团的崛起
第一节 林彪集团的成员
一、“四大金刚”——林彪集团的“台柱子”
二、叶群——维系林彪集团的纽带
三、林立果及其“小舰队”
附:林彪反革命集团情况一览表
第二节 林彪集团的形成过程
一、网罗班底
二、羽翼渐丰
三、精具雏形
四、控制和改组军委办事组——林彪集团形成的标志
五、中共九大——林彪集团发展的顶峰
第三章 林彪集团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第一节 从亲密到对抗:毛泽东与林彪关系的裂变
一、毛泽东选择林彪作为接班人的原因
二、毛泽东与林彪的分歧
第二节 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的结盟与争斗
一、九大之前,互相勾结,借势自重
二、九大以后,钩心斗角,矛盾日重
第三节 庐山上风云突变毛泽东和林彪的矛盾尖锐化
一、“设国家主席”和“称天才”问题的争论
二、九届二中全会上的冲突
第四节 庐山会议后的再较量
一、“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角”
二、“联合舰队”铤而走险的制定《“571工程”纪要》
附:“571工程”纪要
第四章 “九一三”事件与林彪集团的覆灭
第一节 “九一三”事件探析
一、“九一三”事件的谜团
二、林彪之死,天造地合
第二节 “九一三”事件后中国政局的变化
一、惊雷过后的觉醒
二、毛泽东在政策上进行局部性调整
三、周恩来抓住纠“左”的历史契机
四、江青集团企图扭转批林方向
第三节 聚焦“九一三”事件
一、国内外主要论著及其观点介绍
二、对深化“九一三”事件研究的思考
第五章 几个有关史实辨析
第一节 所谓“林彪之冤”
一、驳林彪“冤屈之一”
二、驳林彪“冤屈之二”
三、驳林彪“冤屈之三”
第二节 对“两案”审判的再思考
一、对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审判依据
二、“反革命罪”罪名评析
三、“两案”审判热点、难点问题
第三节 林彪外逃中一个插曲的真相
第四节 解开林彪是否被挟持之谜——兼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一则史实
一、出逃前的策划与准备
二、放弃南逃广州,改为北判苏联
三、林彪是否参与了外逃的谋划
四、现场目击者作证
第五节 林彪的“九八”手令真伪之辨析
一、看过“九八”手令的人的供词
二、“九八”手令所起到的作用
三、江腾蛟与“九八”手令
第六节 256号飞机从起飞到坠毁的几个疑点剖析——不正常的转弯、机上大洞、飞机坠毁的原因
一、不正常的转弯
附:林彪座机强行起飞后不正常转弯示意图
二、机上大洞
三、调查飞机坠毁的原因
第六章 对“林彪现象”的反思
第一节 林彪等人蜕变的主观原因
第二节 林彪集团产生和发育的土壤
第三节 林彪集团产生的制度根源
第四节 林彪集团活动的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专家评语摘录
后记
节选
《解读林彪》: 如何评价林彪的《论短促突击》一文,一直是众说纷纭。 “短促突击”论的发明者是李德。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员,曾在莫斯科陆军大学(即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不久即到中国担任共产国际军事顾问。 1933年9月底,正当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围剿”之际,李德从上海来到瑞金。此时,中央根据地正在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统治时期,临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博古对李德十分信赖和支持,他们实际上是这次反“围剿”的最高军事指挥者。 李德完全不了解中国情况,只是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他们废弃过去几次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而实行军事冒险主义的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即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以外战胜敌人。到11月中旬,红军连续作战近两个月,不仅没有能打败敌人,反而因辗转于敌军的主力和堡垒之间,遭到很大损失,陷于被动地位。这时,临时中央领导人即由军事冒险主义转变为军事保守主义。他们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推行“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李德提出的“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要求红军在敌人修筑堡垒、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的情况下,也修筑堡垒防御阵地,以堡垒对堡垒,当敌人走出堡垒前进时,则在短距离内对敌人进行突击。 “短促突击”作为战术手段是可以运用的,但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论,当时红军装备很差,同用新式武器装备起来的国民党军队打正规战、阵地战、堡垒战,同敌人拼消耗,显然是错误的。 第五次反“围剿”中,林彪起初对博古、李德的瞎指挥是相当不满的,他与聂荣臻一起或以个人名义发电报、写信,向中革军委提出过许多建议,要求改变目前的战略战术,不要同敌人硬拼,改用红军最擅长的运动战打击和消耗敌人。 1934年2月24日,林彪、聂荣臻致电中革军委,建议不要处处修工事,力求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 1934年4月3日,林彪以《关于五次反“围剿”之战术问题》为题给中革军委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列举了军委在作战指挥上的四大缺点:第一,最严重的缺点是决心迟缓,以至失了不少的可以取得胜利的机会;第二,是决心下后,对时间的计算是极不精确的;第三,军委对各部队任务的规定及执行的手段过于琐细,使下级无机动的余地。他还批评了李德凭极不可靠的地图去规定部队的位置,指出以军委现有的地图指挥战略的部署还勉强够用,但涉及很多小的战术部署,是无论如何不适用的。军委不能事无巨细,只应在战术原则和动作上提出些必要的供指挥员参考的意见,军委应集中精力判断情况,抓紧时机,迅速果断地下决心;第四,军委对于战术原则还未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适用,未充分分析当时的情况和当地的地形特点,而总是一套老办法到处一样的照摆。特别是针对“短促突击”,林彪指出:有时候,事实上不可能行短促的突击,但军委也要行此种突击,敌人如知我军主力在其附近,他的前进是不敢脱离他后面堡垒的火力掩护的,我军突击他时,他以强烈的火力压迫我军,遇势不利时又退入堡垒,他见我军围进到堡垒附近时,或乘我有伤亡,队形混乱时,向我来个反突击,我们就要吃不少的亏。 4月14日,林彪给军委的电报还是同样的意思。 总的看来,林彪是不赞同军委实行堡垒战和“短促突击”的战法的。但他很快转变过来,请李德来红一军团讲授“短促突击”战术。林彪命令部队以庄严威武的分列式对李德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集中团以上干部和机关人员,听他作报告。 李德重点讲了短促突击,他认为:红军在防御的重要方向上,构筑支撑点和堡垒群,抵御敌人火力袭击,钳制和阻击敌人进攻。然后,集中我主力,趁敌离开堡垒向我进犯时,对其实施短促、有决定意义的突然袭击,消灭其有生力量。李德还详细地说明了兵力部署、工事构筑、火力配置、步炮协同、出击时机、火力兵力互援及预备队使用等问题。李德还说,这是他根据苏联红军作战经验和苏沃洛夫(俄国军事学术奠基人之一,俄国大元帅)、库图佐夫(俄国元帅,著名统帅)的军事理论,结合中国工农红军的实际,创造的战术新理论。由于红军大多数指挥员没有经过正规的系统军事教育,受游击主义和封建落后的旧军队影响很深,因此必须破旧后才能立新。必须坚决彻底铲除游击主义,游击习气,按正规战的要求,建设正规化的红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