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培著
页数:684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333411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两宋辞赋史》是2012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宋赋的专著,分北宋辞赋和南宋辞赋上下两册,主要研究宋代辞赋在各种文化思潮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下的嬗变轨迹、宋赋的特色以及在各个时期的演变;宋赋与当时其他文体的互动以及在整个辞赋目前的特色、意义、价值和对辞赋发展的影响。此次增订本,修正了初版中的错误,更新了部分内容,质量更加有所保证。
作者简介
刘培,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辞赋学会副会长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出版专著《北宋辞赋研究》《两宋辞赋史》等,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第三批齐鲁文化英才”。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发轫期:宋初辞赋创作探析
第一节 北宋初期辞赋概说
第二节 宋初的颂美讽谕赋
第三节 宋初的抒情言志赋
第四节 《事类赋》简论
第五节 田锡辞赋的新变
第六节 王禹傅辞赋对风雅传统的发扬光大
第二章 宋赋面貌的初步确立:北宋中期辞赋的新变
第一节 北宋中期辞赋概说
第二节 雍容闲雅的治平心态的流露
——晏殊、夏竦等人的辞赋创作
第三节 治世心态的变调
——宋庠、宋祁的辞赋创作
第四节 辞赋中淑世精神的张扬
第五节 屈骚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上)
——蔡襄、王令诸人的骚体创作
第六节 屈骚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下)
——郭祥正、王安石、文同的骚体创作
第七节 北宋中期的理学思潮与辞赋创作
第八节 文赋的形成
第九节 覃思精微深远闲淡
——论梅尧臣的辞赋创作
第十节 欧阳修对赋境赋艺的开拓
第十一节 情理兼备的学人之赋
——刘敞、刘攽的辞赋创作
第三章 趋向高雅:北宋后期辞赋的演变
第一节 北宋后期辞赋概说
第二节 北宋后期的科举改革与辞赋创作
第三节 北宋后期的党争与辞赋创作
第四节 北宋后期文人的文化生活与辞赋创作
第五节 苏轼辞赋的集大成特色
第六节 苏辙的辞赋创作
第七节 黄庭坚的辞赋创作
第八节 平淡清旷意蕴深邃
——论张耒的辞赋创作
第九节 晁补之辞赋对屈骚传统的变革
……
第四章 继承与新变:南宋初期辞赋的发展
第五章 骋才使气与淳厚渊雅:南宋中期辞赋的繁荣与风貌的确立
第六章 表现生活与重塑人生:南宋后期辞赋的发展轨迹
主要引用书目
节选
《两宋辞赋史》: 一、对雄豪壮美的追求 宋初的大多数文人在创作中有意回避现实问题,他们或取悦君王,粉饰太平;或吟玩性情,自我愉悦,文风平弱。基于此,田锡为文推崇雄豪壮大之美。在《贻陈季和书》中,他用天、水拗怒郁勃的气象来比喻文之变体:“若卒然云出连山,风来邃谷,云兴风会,雷与雨交,霹雳一飞,动植咸恐,此则天之变也”,“若为惊潮,勃为高浪,其进如万蹄战马,其声若五月丰隆,驾于风,荡于空,突乎高岸,喷及大野,此则水之变也”。在辞赋创作中,田锡以豪气抑扬、逸词飞动的文之变体来矫正平弱的文风。这种雄豪的风格在当时对吟花弄月的文坛不啻为一股摧枯拉朽的狂飙,表现了作者力变文风的努力。同时,这也是他表达真性情的创作主张使然。田锡为人尚气节,以直道应物,不随世沉浮。这种耿介的情怀流之于文,即为雄豪之风。这种雄豪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他抒发怀抱的赋作中。 首先,田锡崇尚壮伟傲岸、慷慨不群的人格美。在《诸葛卧龙赋》中,田锡精心塑造了诸葛亮的形象,他有经世济民的干练才能和超凡脱俗的气质:“其人自比管、乐,其迹尚耕于垅亩,负霸王之大略,每讴歌于《梁父》。”在王侯面前,他具有独立的人格,他“可以屈就,难以邀取,若应龙之卧渊泉,俟良时以为风雨”。他与刘备君臣相得,如鱼得水:“亮之遇先主也,若龙之得水;备之得先生也,若云之从龙。”他建立了超凡卓著的功勋,以至于死后,使国家无依,仇敌仍心有余悸;“刘禅攀髯以何及,谯周仰首以无依。世灵其神,敌惧其威,杨仪鸣鼓以震恐,晋宣丧胆以奔驰。”在诸葛亮这一形象身上,体现着超凡出众的人格力量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慷慨情怀。这种人格美是田锡所景仰的。在《贻杜舍人书》中,田锡称:“粤若志在济民,名未为人知,必反经合道,用奇矫时,名乃一日千里。诸葛坚卧,太公钓国,郦生长揖,王猛扪虱之比也。”他认为忧时济世的热情和超凡出众的人格是统一的。在宋初文臣中,田锡的济世热情和耿介人格为世人瞩目。司马光在其神道碑中称他“为天下之正人也”。陈振孙也说他“所谓忧治世而危明主者也”。可见,慷慨不群的人格美也是田锡自身的写照。这种人格美根源于忠君的信念,是由忠君而生发的浩然之气的体现。田锡在《鄂公夺槊赋》中描绘了唐代鄂国公尉迟敬德与齐王李元吉夺槊争勇的场面。在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杀死了李元吉。田锡把这一历史事件戏剧化了,他以鄂公在比试中战胜元吉象征这一事变。在赋中,田锡一开始就点出了忠君的主题:“非太宗不能得我之死力,非我不能赴太宗之指踪。”出于忠君的信念,不避嫌怨,以致杀死君之骨肉,代君承担不义之罪,以生命甚至名誉来报答君恩,这就是大忠,鄂公不顾为世人唾骂的忠君之举可谓笃厚之至。在田锡看来,诸葛亮的忠于刘备,鄂公的忠于太宗.之所以具有雄豪壮伟的人格美,乃是他们对君有一片赤诚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