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沟口雄三
页数:469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1080366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于李卓吾和阳明学的阐释,对于中国前近代不同于西方的路向进行了辨析,认为“在中国思想中存在着不同于欧洲思想史的展开的中国独自的思想史的展开”,反对一般常见的、以欧洲的历史展开和价值观为基准的西方中心论历史观,从而在中国内在的思想理路中寻找中国的“近代”及其“屈折与发展”;他还打破了在日本通行的对于李卓吾童心说是个人主义表现的肤浅说法,把李卓吾晚期的复杂思想,特别是佛教思想在他身上的独特体现推向对于明代思想本身的解释。
作者简介
沟口雄三,(1932-2010),生于日本名古屋,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研究生时代师从爱知大学著名支那史家入矢义高,开始李贽文献的阅读和中中思想史研究。先后任东京太学文学部助手、中经琦玉大学讲师。东京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教授。在此期间,他成功地打通了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史哲的学科限制,建立跨学科的对话机制,并在1985年创建了“中国——社会与文化”学会。他在2007年牵头成立集全日本宋明学者为一体的《朱子语类》译注刊行委员会,正式启动《朱子语类》日译的二十年大五程。退休后任教于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沟口一生不仅留下具有极大思想冲击力的著述,而且推动了多种国内与国际的大型学术活动。例如与中国学者发起“知识共同体”对话,持续讨论战争的记忆与责任问题等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届折与展开》、《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公与私》、《中国的冲击》等曾主编出版了《中国思想文化事典》,《在亚洲思考》(七卷)翻译有中国宋代佛教典籍《碧岩录》和王阳明《传习录》等。
目录
代序 在中国的历史脉动中求真——沟口雄三的学术世界
致中国读者的序
绪言
序章中国式近代的渊源
一、引言
二、“私”的伸张及其社会背景
三、君主观的变化
四、“天理—人欲”、“公—私”的新关系
五、关于对李卓吾的评价
六、关于对阳明学的评价
七、关于中国思想史上的近代
上论 明代后期的思想转换
导言
第一章 生活在明末的李卓吾
第一节 对虚构之理的拒绝与否定
第二节 “不容已”之自然的提出
第三节 透视处于人的本源之中的“理”
第二章 理观的再生——由“无”向“真”
第一节 破除定理式秩序观
第二节 导出形而下的理
第三节 “真空”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附节《童心说》及其周围
下论 前近代思想的中国式展开
第一章 明末清初的继承与屈折
第一节 从“穿衣吃饭”到“公货公色”之理
第二节 转型期的思想论争和继承
第二章 《明夷待访录》的历史地位
一、绪言
二、从民本思想脱胎而出
三、从君民一元化到“富民”分权式专制
四、黄宗羲思想在其后的发展
第三章 清代前期新理观的确立
第一节 宋学式人性论的破绽——颜元、李塨的克己解
第二节 社会性相关之理的创出——戴震的克己解
第三节 明清思想的继起性展开的一个纵断面——明代后期的克己解
第四章 中国式自然法的特质及其展开
第一节 中国式自然法的异欧洲性特质
第二节 中国式自然法的展开
附录:前近代期主要思想家年代表
后语
译后记
节选
如果上述解读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山井涌、山下龙二等人努力探索的“气的哲学”的谱系就可以在儒理学的系统中重新加以把握。同时,还能够一并得到确认的是,气哲学的目标并非要使气压倒理或是否定理以使气确立起来(这一点常被误解),而是要通过扩大气的比重或是通过加强气的渗透去实现对理的变革。透过理观考察中国哲学思想(从同为士大夫的经世之学这一儒学、儒理学的共通的独特之处来说,它又同时拥有政治、经济思想的一面)的展开,这一观点是以解明中国思想的近代式展开的独特模式为前提和结果的。例如,理所附带的“天理自然之公”的天、自然、公等诸概念与日本的这些概念或欧洲的神、自然、近代联邦概念相比,具有何种相对的独特性?并且,它们在与理一同展开的过程中,其内涵有些什么变化?为这些问题寻求答案,无论是作为前提还是作为结果,都是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如果完不成上述工作,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显而易见。即,无论是“从自然到作为”的理解框架,还是模拟神人分裂框架的天人分裂,或是针对整体的个体独立等各式各样的欧洲式或日本式的指标,也就是以欧洲或日本的近代为依据的评价基准,对于中国的近代几乎是完全不能通用的。举例来说,上文已略有提及的、“自然即本然”这一独特的中国式自然观就属于这类问题。这种自然观是不承认人为性介入的本然性自然观,它阻止了将道德从自然中分离出去;而且,这种自然观与其说它视自然为“如是”,毋宁说视之为“如是无他”的本来性形态,因此,这种自然观阻碍了将自然视为“如是”之对象并对其加以分析的自然科学的发展。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本然性自然观的存在,人们容许并承认在理的许可范围内的社会性欲望,又由于这种本然性自然观,人们把欲望的调和看成是先验性存在,也即是造就出从道德上把握政治的独特的近代政治观(公理性政治观)。除此之外,由于本然性自然观不将自然看成是分析性研究的对象,因此还产生了综合把握人类身心的本然性状态之独特的中医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