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封面

作者:孙武

页数:282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317409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一部兵学名著,孙武阐述了战争的用兵之道,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中国很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春秋晚期以前兵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更以其极具价值的思想创造,为后人的兵学思考开辟了无数法门。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是根据我国古代很好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智谋书, 以三十六为纲目,总领古今经典谋略,史论结合,充分发挥案例对计谋含义的形象诠释作用,是计谋学图书的一大创新。

作者简介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冯丽华,女,汉族,中共党员,1985年出生,山东平邑人,现在为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及伦理学。黑龙江省国学会会员,多次主持省教育厅立项及参与省部级课题。

本书特色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死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也。
——孙子兵法

★国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揉。
——三十六计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三十六计

目录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三十六计
原序
第一计瞒天过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
第五计趁火打劫
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七计无中生有
第八计喑度陈仓
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节选

  《中华经典藏书: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在前两篇探讨战前庙算与战时经济的基础上,本篇立足于“全胜”之说,揭示了战争的理想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赵本学日:“庙计已定,战具已集,然后可以言攻。但攻人以谋攻为贵也,而不在于兵攻。以兵攻人者,决胜负于锋刃矢石之下,纵能尽杀之,安能自保其尽无伤乎!以谋攻人者,老成持重,制胜万全,攻期于无战,不战不杀而人自服耳。此《谋攻》所以次《作战》也。”可知本篇的侧重点是“谋”,核心为以谋略取胜。孙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谋略大师,《谋攻篇》为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奠基之作。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全胜”,是不通过暴力手段迫使敌人降服,即所谓“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攻城克隘,血流漂杵,把敌军杀得片甲不留,这种胜利不是孙子最推崇的;不通过直接的军事对抗手段,却能使敌人不战自降,顺心降服,这才是孙子心向往之、并希望各国决策者极力追求的方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想要达成此种,需要以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采取威慑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好处众多,第一、我方兵力财力没有损失,代价最小。第二、敌人也避免了毁灭,兵力财力可转而为我方使用。第三、敌方的百姓免于屠杀与灾难,反抗情绪小,战争的善后问题易于解决。第四、对稳定国际秩序及经济发展有利。孙子谓之:“兵不顿而利可全。”即全面消除了用兵之害。  上述表述出自本篇第一段的结尾,已成为《孙子》书中广为传诵的名言之一,几千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影响。英国现代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路线战略”,认为“最完美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知孙子的这一理论对利德尔·哈特战略思想的深深启迪。  为了凸显谋略的重要地位,孙子还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战争效益,对以下手段依次定位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最高级的是“伐谋”,次一等的是“伐交”,挫败敌人的谋略与外交,这两者是抵达“全胜”境界的重要途径。联系春秋时期的历史实际,可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论,是从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等政治、军事活动当中提炼概括出来的。齐桓公称霸天下的地位,依托于齐国雄厚的国力与军力,由此而造成的强大威慑,迫使其他诸侯不得不臣服。因此,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说军队可以放松提升实力的各项建设,更不是说将领可以忽视对攻城略地的战法研究。孙子在提出了“全胜”理论的同时,提出了“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等用兵法则,论述了将领对于国君与国家的重要作用,概括了国君因瞎指挥而导致的三种危害。文章最后提出了预测战争胜负的“知胜”说,在呼应并拓展“五事”“七计”的同时,引出了孙子的又一不朽名句——“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毛泽东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首先它不单是理论,其价值在于知行合一。其次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内涵的认知结构,贯穿于战争全过程。知常与知变;尽知与先知;知彼与知己。最后它强调剔除假象,捕捉事物深层本质。经由毛泽东的借鉴与引申,这两句话已远远溢出军事斗争的疆域,在国内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3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