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玻璃器

封面

作者:齐东方

页数:268页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310016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专史系列中的一卷, 本卷以时间为线索, 对历史时期的玻璃器进行分期, 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 研究不同时期的冶炼技术, 玻璃器的工艺和形制等, 并探讨玻璃器所代表或反映的各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信息, 深入揭示各时期的玻璃器及社会文化。

作者简介

  齐东方,1956年3月13日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的考古、历史、文物、美术的教学与研究。出版学术专着《唐代金银器研究》等三部,发表各种论着百余篇,主要包括吐谷浑余部历史的研究、三国至隋唐时期墓葬制度的研究、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古代马具的研究、古代玻璃器研究、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李雨生,男,1985年7月出生,山东省青岛人,现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讲师。

本书特色

  本书为学术研究着作,以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及学习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书中有大量配图,四色印刷,语言平易,也适合普通大众特别是历史的爱好者阅读了解。玻璃器是古代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各个时期大众对玻璃器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对我们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界对古代玻璃器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以物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玻璃器的专着则很少见。本书正是以比较新颖的研究思路来丰富古代玻璃器这一研究领域,大量的配图,四色印刷,更是体现了对物质本身的重视,视觉刺激能够帮助读者更直观地领悟玻璃器所呈现的历史文化意义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玻璃的材料特性

第二节 中国古代玻璃名实考辨

第三节 中国古代玻璃发展概述

第二章 先秦玻璃

第一节 中国玻璃的起源

第二节 早期玻璃制品的发现

第三节 蜻蜓眼玻璃珠

第四节 本土自制玻璃的出现

第三章 两汉玻璃

第一节 铅基玻璃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 钾玻璃的繁荣

第三节 异域玻璃的传入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玻璃

第一节 欧亚大陆形势与南北朝玻璃

第二节 世家大族墓葬与外来玻璃

第三节 本土自制玻璃的新发展

第五章 隋唐玻璃

第一节 隋代玻璃

第二节 唐代玻璃

第六章 宋辽玻璃

第一节 宋代玻璃

第二节 辽代玻璃

第七章 元明清玻璃

第一节 元明玻璃

第二节 清代玻璃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后记

  也许是源自数千年前火与沙的某一次极其偶然却又非常重要的相逢,玻璃自诞生之初便开启了她在人类历史上的神奇之旅:从古埃及哈特谢普苏特女王颈上的项链到罗马人日常生活中的瓶瓶罐罐,从中世纪哥特式教堂中炫目的彩色玻璃窗到威尼斯穆拉诺岛上纯净无暇的水晶玻璃,从波斯商船上芬芳透瓶的蔷薇水到中国清代皇帝案头灿若满天繁星的玻璃摆件,还有望远镜、显微镜、眼镜、温度计、气压计以及巴斯德的烧瓶……玻璃一路陪伴着人类社会走出蒙昧,走向文明,直至现代世界的诞生。

  这一切似乎都源于玻璃最迷人的材料特性:“玻璃性”。她在光感、透明度、可塑性、坚硬程度等各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征和适应能力,这使她有可能在不同传统与需求的引导下走向完全不同的演变之路。跟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玻璃在成分、工艺、功能、审美等方面均独具特色,多年来各地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正如本书所揭示的:起起伏伏的中国古代玻璃生产虽然独具特色,而且在不同时期接触过不同的外来传统,但直至清代之前一直都匍匐在中国本土瓷器传统的强大阴影之中。考古发现虽然不少,但多数是小型饰件,条件所限,简报或报告也多公布其中保存较好的;另外,跟陶瓷、金银和漆器等器类相比,玻璃容器发现显然要少的多。这种现状决定了多数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专着除了归纳大的技术传统和成分体系之外,在各时代下通常会采用个案分析与文献综合的方式展开论证,本书也不例外,但跟以往相比,更加重视了考古背景的还原和国外类似发现的比对,并尽可能的补充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

  中国古代玻璃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若想继续深入,我们认为至少还应该在以下三方面继续努力:第一是重视对玻璃考古资料全面整理与出版,并尽可能分析其成分与工艺,建立并完善成分数据库,以往报告和简报多重视大件容器和制作精美者,忽略小型饰件和保存欠佳者,这种情况近年来虽有改观,但仍有很大努力空间;第二是要加强对国外古玻璃发现与研究的系统学习,以往多关注其中跟中国发现密切相关的部分,对古埃及、罗马、萨珊、伊斯兰等不同玻璃传统的整体发现和最新研究状况缺乏全面了解,这导致对中国出土外来玻璃器的研究也一直处于简单的器物比对阶段,而且这种比对多是抽样式的,难以穷尽资料;第三是要开展中国古玻璃制作工艺的实验考古和复原研究,工艺的复原研究原本就是古玻璃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有一些器形我们可以根据国外的研究成果做出概括性的推测,但对其中的细节并未涉及,还有一些器类,例如造型相对复杂的蜻蜓眼玻璃珠,则完全不清楚古人是如何做成的,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开展空间。

  最后,本书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诸多学界师友的倾心相助。感谢大英博物馆的StJohnSimpson老师,波兰华沙大学的MartaZuchowska老师、韩国庆北大学校朴天秀老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温成浩博士、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美术研究科林佳美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管文韬、范佳楠同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刘未老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耿朔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丁雨老师,南京大学历史系王璞博士,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张建林、王小蒙、刘呆运、张蕴老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艾尼·亚森同学,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冉万里、于春、温睿、豆海锋等诸位老师,在资料搜集、信息确认、器物观摩与断代、材料译读等方面所提供的慷慨帮助与热心指导,感谢时任开明出版社社长的焦向英先生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特别要感谢本书责任编辑谭天佼和魏红岩女士的辛勤劳动以及在书稿撰写及编辑出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理解、宽容与耐心。中国古代玻璃研究涉及历史、考古、工艺技术、成分分析等方方面面,书中我们虽然尽了最大程度的努力,但在论证过程中仍难免会有疏漏与失误,还请学界同仁不吝赐教。

  作者

  2018年7月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玻璃器》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36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