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鲁迅与博物学/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

封面

作者:涂昕

页数:346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321681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文学评论。鲁迅自幼即对“博物学”产生相当浓厚的兴趣,且将这个兴趣持续了一生。本书试图梳理鲁迅的“博物学”爱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探讨这种爱好如何产生,对他的文学、思想和人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如何与其他思想资源相汇聚,塑造出鲁迅的思想基底,并希望借此触摸到鲁迅心灵的更多面向。

作者简介

涂昕,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海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爱好博物学,著有《采绿——追寻自然的灵光》,记录四季更迭,细辩草木虫鱼,获得新浪中国好书年度“十大好书”。

相关资料









本书特色

32开平装,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书隶属丛书“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
从博物学的角度,塑造出鲁迅的思想基底,并借此触摸到鲁迅心灵的更多面向
角度新颖,材料丰富,视角广阔,可读性与专业性兼具

文末附有鲁迅阅读、收藏的书籍与美术作品中的博物学书目介绍,囊括古今中外,单此附录已让人高山仰止

“从博物学的角度解释了许多我之前疑惑的地方。”——豆瓣书友评论

鲁迅一生都保持了对“博物学”的浓厚兴趣。本书在细致梳理鲁迅一生涉及“博物学”方方面面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追问,层层推进论述,深入探讨鲁迅的“博物学”爱好如何产生、发展,对他个人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他的文学呈现出哪些独特性。希望借由这样的讨论,触摸到鲁迅心灵的更多面向。
“博物学”作为一种相对边缘的思想资源,却是鲁迅持续终身的爱好;“博物学”中所包含的“纯白之心”,尤其为他所看重。鲁迅有着将文学与“博物学”相沟通的美好用心:文学里有“博物”,一方面能让文字的世界“有大心”;另一方面,因“博物学”既与天地自然声气贯通、又与日用伦常互相贴近,它能牵引人朝向文字之外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牵连起每个人切己的情感记忆——而这,恰是鲁迅为文为人一贯看重的品质。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鲁迅博物学历程简述

一 从童年的“百草园”到成年后的莳花养草、植物研究

1 童年的自然环境、对花木的喜爱

2 青年时期对植物的钻研

3 “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二 对中国传统博物图书的搜求与辑录

1 多方搜求

2 影写与辑录

三 近现代博物图书的阅读与翻译

1 矿物学

2 进化学说

3 植物学、动物学等生物科学

4 科普读物

5 文学中的博物学

四 美术中的博物学

1 中国传统的花鸟画及博物图谱

2花鸟诗笺

3 “只有梅花是知己”

4 域外美术中的博物学

第二章 鲁迅博物学爱好探因

一 从博物学获得“研索天然”、“冥契万有”之体验

1 问题的提出

2 鲁迅的“科学观”,本柢与葩叶

3 “本根”、“白心”、“神思”

二 博物学中的“白心”、“神思”、“诚与爱”

1 “复古”与“革命”

2 博物学的反叛性

3 对“白心”的呵护,将文学与博物学相沟通

三 博物学之切实而宽博的精神

1 “说说较为切己的私事”

2 博物学中的实地经验,向低广处看

第三章 博物学视野对鲁迅文学、思想的影响

一“中间物”的意识、万物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1 “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2 “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

3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4 尊重“个体”,爱惜“差异”,保护“弱小”

二 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相互主体性”的建立

1 个体与共生

2 互为主体性

3 鲁迅眼中与笔下的“自然”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鲁迅阅读书籍中的博物学(国学部分)

附录二:鲁迅阅读书籍中的博物学(现代及外文部分)

附录三:鲁迅收藏美术作品中的博物学

节选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鲁迅与博物学/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3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