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楠
页数:441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020827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名家推荐:
在艺术与科学之间
——读王楠的颗粒艺术
艺术与科学本来是不分家的,都是人类的文化符号活动。艺术与科学分离而成为独立的科目,在18世纪的欧洲才确立起来,中国则更晚。我们今天使用的艺术概念以及相应的科目,是20世纪出现的新生事物。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我们今天使用的艺术概念以及对艺术的理解,都是晚近发生的事情。
我们今天可以轻易地将艺术与科学区别开来。科学需要验证,没有被验证的科学理论不会得到承认。艺术不要求验证,没有被验证的艺术作品照样具有艺术魅力。科学建立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今天的科学一定比过去的科学强。艺术依赖个人天才和兴趣,今天的艺术不一定比过去的艺术强。我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将艺术与科学区分开来。如果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科学的语言是明确的,是没有密度的。艺术的语言是明白的,是有密度的。有密度的语言在两个最小的单位之间可以加入一个单位,以至于无穷,因此是不可以用分析来穷尽的。没有密度的语言在两个最小的单位之间不能加入一个单位,因此是可以用分析来穷尽的。
然而,王楠的颗粒艺术却要挑战这种常识。颗粒艺术的语言是没有密度的,两个最小的颗粒之间不能加入另一个颗粒。但是,没有密度的颗粒却构成了有密度的绘画艺术,而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就像定格动画一样,卡顿不是缺点,而是魅力所在。
正因为如此,王楠的颗粒艺术将分割开来的科学与艺术又联系起来了。对颗粒的分析,对颗粒的综合,构成艺术的图景。期待王楠在科学分析和艺术创造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 锋
作者简介
王楠,1987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颗粒艺术实验室教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研修班导师。 2010年,首次提出并运用沙子进行教学。2015年,提出“颗粒艺术”概念。先后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进行教学实践。创作作品千余件,原创颗粒影像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及多个省级卫视频道展示。
本书特色
颗粒艺术,一种呈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一种让图形结构、解构、重构的形式。它表面看是一组数学模型公式,但其内在取决于创作者对创作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全身心投入。主题和材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创作者是否能将材料的特性充分发挥到极致,淋漓尽致地展现材料在创作中的角色和作用。
目录
读王槽的颗粒艺术
我看颗粒艺术
导论
关于颗粒艺术
第一章 颗粒的呈现
第一节 颗粒艺术与颗粒的自然呈现
第二节 顺粒艺术与颗粒的人工呈现
第一节 颗粒艺术的常用材料
第二章 各领域中存在的颗粒
第一节 艺术、料学中的”颗粒
第一节 筑中的“颗粒”
第三节 艺术家手中的“颗粒”
第四节 色彩构成中的“颗粒”
第五节 摄影中的颗粒”
第六节 音乐中的“颗粒”
第七节 文字中的“颗粒”
第三章 颗粒艺术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颗粒艺术中的符号与公式
第二节 颗粒艺术的性质与定律
第三节 颗粒艺术的判定定理
第四节 颗粒艺术的应用
第五节 颗粒与视距的想象
第四章 平面颗粒艺术
第一节 颗粒艺术一仪释
第二节 颗拉艺术一母业画
第三节 颗拉艺术金粉画
第四节 颗粒艺术—一像素画
第五节 平而嫩粒艺术欣资
第五章 颗粒影像艺术
第一节 颗粒影像艺术一沙画表诚
第二节 颗粒艺术—沙影像
第三节 颗粒影像创作
第四节 影像互动
第六章 立体颗粒艺术
第一节 颗粒艺术一—瓶内沙画装置
第二节 颗粒艺术一一沙哦
第七章 综合材料作品
第一节 关于流体绘画
第二节 综合材料作品欣赏
选择沙作为教学介质
我在附中
我与颗粒
多说几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