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牛教研中心
页数:237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68260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之一,主要针对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而编写。本书根据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的考试大纲,在编写上秉承“考试大纲”和“真题考点”两个标准,全书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反思七大模块内容。体例设置科学,条理清晰,能够使学生得到知识面的拓展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满足扎实学习备考的需求。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二、试卷结构
三、题型示例
第二节 考试题型分析及备考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四、材料分析题
五、活动设计题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一、学前儿童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二、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
三、儿童发展理论
四、学前教育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与趋势
一、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三节 学前儿童生理发展
一、脑的发育
二、身体的发育
三、动作的发展
四、婴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与保育
第四节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一、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六、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五节 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发展
一、情绪与情感概述
二、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发展趋势
三、学前儿童几种基本情绪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第一情感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积极情绪的引导与培养
第六节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
一、个性概述
二、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七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内容与意义
二、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与师幼交往
三、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第二章 学前教育原理
……
节选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2019)/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2)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生成的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结果,那么生成性目标关注的则是过程。因此,生成性目标有时又被称为过程目标、展开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注重从幼儿获得经验的目的出发构建目标,强调幼儿主动活动的过程,关注如何为幼儿提供有助于个体自由发展的学习经验,促进其个性完善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提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让幼儿理解他人的情感,学会与人合作”等都是生成性目标的体现。由此可看出,与行为目标的具体明确相比,生成性目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个性化,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所以,表现性目标并不预先规定幼儿的行为变化,它关注的是幼儿在复杂的教育活动中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表现,追求幼儿表现的多元化,而不是同质性。 表现性目标指向每名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所具有的个性化的表现,而这种个性化的表现是教师无法准确预知的,但它对幼儿个性的充分展示和发展是有益的。 例如,对于一次参观“海底世界”的活动,若从表现性目标的角度设计,教师关注的就不是“幼儿能够说出海底世界鱼的种类”,而是“讨论海底世界有趣的事情”或“表达对海底世界的喜爱”等。因而,表现性目标在一些欣赏活动、艺术创编活动或复杂的智力活动中体现得比较多,同时对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 总之,在教育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从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等不同的取向设计目标。不同取向的目标只是从某一特定的角度把握教育活动的目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是相互补充和联系的。因而,教师应全面辩证地看待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关系。 3.活动目标的确定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活动目标应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2)活动目标表述中应突出重点。 (3)活动目标应符合幼儿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切实可行。 (4)活动目标中行为的发出者应一致,都是教师或都是幼儿,即主语一致。 (5)活动目标应表述结果,避免表述过程。 (五)设计活动过程 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包括准备工作、分析教育内容、确定组织形式、选择教育方法和途径、做好活动准备与编制活动计划。 1.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是实施活动的前提,它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的进程和实际效果。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准备、情感准备和材料准备。 (1)知识准备。 知识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教师除了平时注意积累知识外,在开展某个活动之前,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并广泛地了解相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二是要了解幼儿具备哪些与该项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水平,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2)情感准备。 开展活动时,幼儿需要情感的支持,而幼儿的情感又容易受到成人的影响和感染。教师自身能否将积极的态度投入活动指导中去,会直接关系到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并影响活动的效果。 (3)材料准备。 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发动大家一起来准备活动材料。活动材料既可以由教师准备,也可以由教师带领幼儿先收集,还可以让幼儿从家中带来,教师再根据幼儿带来的材料有目的地加以补充和完善。 2.分析教育内容 要做到把握教育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真正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挖掘教育内容中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的因素,保证顺利实现目标。 3.确定组织形式 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组织形式既可以在一个教育活动中综合使用,也可以独立使用。 4.选择教育方法和途径 (1)教育方法。 口头语言法,即运用口头语言指导幼儿学习的一种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语言评价法。 直观教育法,即教师借助于实物、教具,设计相关的教育情境,将教育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幼儿,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方法。 活动法,即教师为幼儿创设一定的环境,提供充足的实物材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实践、练习活动进行学习的方法,包括游戏法、操作法、探究法、移情训练法、练习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