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全球发展的公正性(问题与解答)

封面

作者:冯颜利

页数:22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04584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冯颜利,苏州大学哲学博士,中国
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教授,硕士
生导师。全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
全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会员、全国自然
辩证法学会会员、中国逻辑学学会会
员、《马克思想主义研究》编委等。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公正问
题和发展理论。在《哲学研究》、《马克
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政
治学研究>、《道德与文明》、《光明日
报》等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3 0多篇,有
1 0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
印资料》全文转载。代表作有:《马克思
主义人权论)、《全球发展:理论、问题
和趋势》、《全球发展公正性的权利与
义务问题一  从邓小平“东西南北问
题”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在自然辩
证法中的地位)、《公正与正义》、《实践
唯物主义研究述评>等。主持国家哲学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博士后科
学基金项目1项(二等)。出版专著有:
《全球化与苏南可持续发展新文化研
究》、《全球发展的

节选

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建构
    (代序言)
任  平
    《2l世纪中国新发展哲学丛书》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哲学创造性研
  究成果的集中展示。这些成果都是由我领衔的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
  士点学科多年来深入研究的思想产物。20多年前,法国著名发展哲学家
  弗朗索瓦·佩鲁在《新发展观》一书中就追问: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哲
  学?两者是如何关联的?“佩鲁问题”是一个时代对哲学的叩问。任何哲
  学总是时代问题的解答方式。发展哲学是发展实践、发展问题的哲学反
  思,是对发展目标与发展进程的人文关怀,是发展观深层的逻辑构架和理
  性表达。发展哲学的创新演变展示着发展观念的与时俱进。21世纪是全
  球与中国大发展的时代,也必然是发展哲学嬗变与创新的时代。作为真正
  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过程中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深度反思发展问题、创新发展
  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走向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建构。发展哲学的创新需
  要确定自己的理论坐标。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议程,中国的发展
  哲学以“一体两翼”的路径布展创新格局,既需要在对接当年马克思关
  于发展与资本现代性批判的思想传统,返本开新地“接着讲”;也需要在
  与全球发展理论积极的对话中实现发展哲学的本土化转换;更需要在对当
  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解答中,对“中国经验”、“北京共识”的哲学反思中
  提升为中国独创和特色鲜明的发展哲学。
    一、资本现代性批判:马克思思想的出场路径
    在利益结构和思想文化同样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差序格局中构建
 中国的发展哲学,需要以时代视域总结马克思的思想遗产,在重新理解中
激活思想精神,这是我们推进发展哲学创新的基本路径之一。发展哲学研
究从来就不是“价值悬搁”或价值中立的。在巨大的言说空间中存在着
“众声喧哗”,因此,表明我们的理论立场和文化身份,突出主导的话语
旨趣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近年来,严格意义上的“发展哲学”研究与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历史观和辩证法传统相互脱节,也就是说,当代中
国发展哲学建构缺失马克思的思想资源的支撑,因而需要我们廓清马克思
主义地平线,通过从当年马克思到当代马克思主义这一历时态的两端语境
出发加以反思而对接。为此,我们首先要打开马克思的思想资源,“回到
马克思”的“原初语境”,深度考察当年马克思哲学革命出场的现代性路
径及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视域,才能“接着讲”以返本开新。
    马克思的发展话语主要就是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在建构中国现代性
的语境中打开马克思现代性视域的重大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首先基于一
个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全球化是“流动的现代性”,它在不断地扩张西方
话语霸权的同时,不断地遮蔽马克思现代性视域,因而使正在探索“多
元现代性”,特别是异于西方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发展事业面
临源头失语的威胁。其次,在当代中国,现代化是发展的目标,也是马克
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出场路径,更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和“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当代中国不仅在技术层面上,而且在理论层
面上追问现代性发展的内涵,从而不断地召唤马克思现代性话语的出场。
再次,全球后现代思潮对现代性危机的深刻分析,德里达、詹姆逊、德里
克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对当年马克思后现代思想遗产的“重新发现”,拉
克劳和墨菲等人的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否弃,以及哈贝马
斯、吉登斯、贝克、鲍曼等人对现代性的“反思”,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就是如何在科学考察马克思与现代性、后现代的关系中准确地把握马克思
思想的基点和本真意义,这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反思。
    然而,长期以来,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视域处于历史的缺场状
态。因为它曾经遭遇三次重大的历史遮蔽。
    第一次:马克斯·韦伯对马克思现代性视域原创地位的遮蔽。
    多年来,学界几乎以“集体无意识”方式将现代性思想的原创地位
不是给予卡尔·马克思,而是给予马克斯-韦伯,从而在现代性话语领域
内造成马克思原创地位的缺失。应当指出:“两个马克思”(卡尔·马克
 思与马克思[斯]·韦伯)并不完全断裂和对立。他们的现代性话语具
有同源性。马克斯·韦伯与马克思都是启蒙思想、古典经济学(包括李
斯特的国民经济学)、法国社会学和德国哲学中现代性思想的继承者,都
相信历史的进化和发展,都要求描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他们都
重视对社会结构和转变动力的考察。所不同的是,对社会变革的基础、根
据和进路的解释。他们关于现代性话语的对立,主要是解释框架的对立、
理论范式的对立、立场和方法论的对立。这些对立的结果,导致马克思现
代性视域原创地位在西方话语世界中的消解。
    在马克思的笔下,“现代社会”与“现代工业”、“现代社会主义”、
“现代无产阶级”、“现代生产力”等是其出场的历史语境——资本全球化
的“现代社会”使然。资本全球化正是马克思批判性反思的主要“现代
社会”,那么,正是在这一批判反思中马克思得出了关于现代性的深刻理
解,使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出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中,马克思对以大工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资本全球化扩张所带来的从传统
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的精彩描述,《雇佣劳动与资本》和《资本论》中
对资本全球化的批判性考察,都是马克思关于现代性文本中的经典之作。
马克思也因此跻身于现代性与全球发展理论家的行列①。
    与马克思的“病理学”批判考察的立场不同,以研究资本社会的
“合理性”和“合法性”为主要目标的思想家——韦伯是从“生理学”
角度——维护资本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秩序角度切入现代性
问题域的。由这一目标所限定,韦伯现代性眼界的上限是永恒合理的资本
社会,而下限是即将被否定的传统社会。因此,构造现代性理论的基本框
架:“传统一现代化”,同时构造出关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机
理。正是在这一点上,韦伯的现代性话语有三点思量:其一,必须与马克
思批判性分析框架相对立,从而全面覆盖马克思话语;其二,必须能够说
明转变的机制;其三,必须能够说明资本社会是现代性的典范,是具有合
理性与合法性的社会。
    因此,韦伯的“文化学”分析框架正好将马克思的历史观架构做了
颠倒:按照马克思的框架应当是最表层、最后被决定的因素——意识形态
或文化一价值观念,被韦伯置于分析框架最内在、核心的部位。制度层面
 第三章  全球发展公正性的主体公平论
    21世纪是全球大发展的世纪。知识经济网络信息以强大的生命力冲
击着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全球社会结构的解构与重构,因而也必定是发展
理论嬗变创新的世纪。站在发展哲学的平台审视全球发展之谜,发展理论
有三个转向②,其中之一是发展主体转向。从发展主体角度探讨全球发展
公正性问题,本书认为单一主体发展观与主体际发展观都是有缺陷不公正
的发展观,而主一客一主交往实践发展观是一种多极主体的平等发展观又
并非像主体际发展观一样没有标准没有底板,因而是一种公正的全球可持
续发展观,也是一种科学发展观。
    一、单一主体(客体)发展问题:传统发展观批判
    发展是时代主题当代主旋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与朱镕基总理作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都强调“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坚持用发
   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①。我国的第十一个五年规
  划更是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强调改变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但发展首先又是一个重要的不容置疑的事实悖论:人们向往发展又对
  其后果心存疑虑,因为过去不公正的发展事实不仅伤害了人类也严重影响
  了自然生态平衡。其次,各种发展理论在新千年所面对的各种惨淡忧伤前
  景之中又向我们投以一束束耀眼的希冀之光,它象征着一种未来模式的最
  初收获,因为人们毕竟在反思过去不公正的发展实践与发展观;此外,人
  们对整个发展问题的不同看法是理解时代与现实的钥匙,单一主体发展观
  作为一种传统发展观正是不断与实践和其他发展理论的碰撞才呈现其缺陷
  与不公正性。
    人类发展实践,从发展方式上看,大体有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
  经济与后工业经济四个时期。从发展理论上讲,“发展经济学”最先举起
  发展大旗,它以各种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国内
  外要素,建立各种发展模型提供各种可操作性建议,以促进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并分析了促进或阻碍财富增长的原因等。发展
  经济学初创于20世纪40年代,此时热心于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独立自主
  地实现本国的工业化,50年代结构主义理论盛行60年代则重新重视新古
  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经济增长理论、结构主义理论、新古典
  经济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等。对发展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的有:刘易斯(Lewis)、纳克斯(Nurkse)、罗森斯坦一罗丹(Rosenstein
  —Rodan)、莱宾斯坦(Leibenstein)、赫尔施曼(Hirschman)、舒尔茨
  (Schults)、缪尔达尔(G.Myrdal)、普雷维什(Ptebisch)、钱纳里
  (Chenery)、阿德尔曼(Adelman)和斯特雷顿(streeten)等②。70年代零
  增长发展论认为在资源的限制下,经济增长将会达到极限,为了维护人类
  生态平衡,必须停止经济增长。
    发展经济学是一种发展客体论,它是发展理论的第一阶段形态,其特
  点是将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
  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主要是建立各种经
济增长模型,例如,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以索洛、斯旺与米德为代表
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及罗宾逊夫人、卡多尔及帕西内蒂的新剑桥增长
模型①。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基本矛盾
也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着重从数量上分析导致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
作用,故称“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如丹尼森(Denison)对经济增长因
素的分析和估算。
    第三个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困境,反
映在增长理论上,出现了“经济增长极限论”即“零增长论”,以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Meadows)等人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为
代表②。
    发展经济学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探讨发展得出了如下结论:①当技
术变化时,稳态中的人均产量以技术进步的速度增长。总产量的增长率则
为技术进步率与人口出生率之和。这样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稳态增长率
是外生的。②内生增长理论试图在理论之内决定稳态增长率。它既通过把
技术进步率内生化,又可以通过假定那些可被积累的生产要素的规模报酬
不变来做到这一点。③与内生增长理论相联系的实证工作趋于支持新古典
增长理论对有条件的趋同发现。它强调投资率,特别是在机械设备投资,
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上的投资率,它是短期中产量增长率和长期中稳态收
入水平的决定因素。④供给经济学提出通过对工作、储蓄与投资的激励改
进以及减少管制来提高充分就业产量的水平和增长率。实证研究认为激励
将在劳动力供给方面很成功,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全球发展的公正性(问题与解答)》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2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