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伍立峰//钱罡
页数:123
出版社:印刷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80000727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节选
bsp; 序
包装与印刷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科学技术,是人类进化的结晶,{是人类在
劳作与社会需求互动中的科技发明,是经济流通日益广泛的客观要求,是物质需
求与精神要求的结合点。
包装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包装的起源,是来自原始人便于容纳和
转移生活资料的需要,通过从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并受到启迪,用果壳、树叶、
兽皮等盛装饮水和转移食物。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那些从自然界中直接取来
的包装物已不能满足需要,人们开始模仿自然界的形状,用植物的茎条和兽毛等
编织、缝制器物。以英国的蒸汽机和德国的电力的使用为技术标志,把人类由农
耕社会推进到工业社会,使包装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包装是在以上
包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经成为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由材料、容器、技术、信息四要素构成的;它具
有防护、方便、促销三大作用;它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手段;它是生
产、流通和消费紧密联系的纽带。
作为一种伟大的复制加工工具,印刷术真正成为推动包装发展的巨大动力。
包装装潢基本上都是经过印刷手段批量生产的,因此包装装潢设计也就是针对印
刷的设计,没有印刷,也不可能有现代包装装潢设计的存在。中国是奠定装潢艺
术设计基础的国度。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发明了墨,而从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
造纸术起,印刷术使知识的积累和传播规模更为巨大、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现
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公元868年中国唐代的《金刚经》,其中包括了插图、文本、
标题三个基本部分,已经具备了艺术设计的要素。今天的印刷技术给设计师开拓
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提出了崭新的设计要求,因而促进了包装设计的新发展。而
大批量的印刷面临的大众市场,强调高效率的视觉传达性,因此,基于大批量印
刷的平面媒介、旨在传达大众信息的设计活动也就日益成熟了。
在当今社会,每一个购买过商品的消费者,都能体会到商品包装的实用性和
艺术性,可以讲,包装是消费者与商品生产企业之间的桥梁,商品通过包装的装
潢设计准确地反映出商品的物性和特色,而现代商品包装装潢的唯一表现手段就
是通过先进的印刷技术手段来体现出商品所应具有的价值。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包装设计也越来越趋向于运用大量的特种
印刷工艺,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的研究型转为大众化教育的创新应
用型,国内各类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模块、培养评价体系中都
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社会的需求列为重点。平面设计类专业方向中或多或少
都把印刷工艺列为选修课程,但是由于一些院校缺乏包装印刷实践设备、缺乏相
关师资、缺乏实践经费等原因,这些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大多是蜻蜓点水,只是一
般的介绍。鉴于此,印刷工业出版社的同志通过市场调查、比较分析,约请了国
内外业界的专家学者对选题讨论数次,精心组织策划了《实用包装设计丛书》,
以此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
《实用包装设计丛书》编撰以逐步建立和完善包装印刷艺术设计体系为宗
旨,培养研究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应用型人才为编写的目的。丛书既可用作高等
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印刷、包装工作者的理论实践参考用书。丛书首
批出版发行的有以满足社会各界对包装印刷需求的《包装设计印刷》,和让从业
者更多了解国际包装常识的《国际包装常识与包装设计》。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
能为研究印刷媒体、包装艺术类的同志们提供一些学习实践的参照,也希望编者
能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反复研讨提高,使其收获反馈于受众,共同促进印刷媒体
艺术设计的繁荣与发展。同时敬请平面设计、印刷、包装界的同行专家批评
指正。
张 杰
2007年7月于京城望京花园
前言
包装是体现商品销售策略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既是无声的推销员,又是一个
传达商品信息的重要广告媒介。优秀的商品包装是商品特色的放大镜,它可以通
过商品的商标,容器的造型,装潢的形象、色彩、文字等视觉传达的效果使该商
品在不同的购物场合、同类或异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包装工业发展迅速,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
明显差距。中国包装产业总体竞争力还不强,存在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结构趋
同、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和回收循环利用率低的问题。同时,包装业
中暴露出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有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不容忽视。此外,
国内包装产业必需的设备、原辅材料、包装精品很多还依赖发达国家的大型包装
企业提供。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包装业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的重要因素。
就目前而言,我国包装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很小,人均包装消费仅为
20美元。从总体来看,我国包装业还未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还
不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发达国家,包装业在国民经济中早已成为支
柱产业。据统计,美国人均包装消费金额达463美元,日本人均617美元,远远
高于我国。
国外市场关于包装的标准复杂多样,而我国多数包装企业的管理者对信息化
与企业本身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够,因此对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也相对有限。调查显
示,绝大多数包装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通常仅占新增资产投入的4%以
下,这一数字与国际同行业相比相差很大。许多国内包装企业对国际商品市场上
有关产品包装的信息了解严重不足,对商品出口目的市场有关包装材料、规格等
标准信息知之甚少。
世界上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早在20年前就先后对包装业制定了法律
法规,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然而,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包装法律研
究明显滞后。我国目前尚无一部完整的包装法,对包装设计的研究仅停留在技术
层面,很少涉及包装业中的法律问题。据了解,在包装领域,对包装设计中的法
律问题研究的文献未曾超过15篇。
当今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呈现出由商品本身向包装延伸的趋势,其中对商品包
装的限制措施已十分突出,发达国家的包装产品的检验标准从原来的几项、十几
项增加到几十项,中国出口贸易正受到包装“壁垒”的阻截。据统计,我国商
品出口每年因包装不善而导致的损失高达近240亿美元,这一数字在中国加入世
贸组织后继续呈上升态势。
在科技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2l世纪,包装产业如何适应新时代
的发展要求,满足现代包装可持续化发展进程,从而符合国际目标市场的需要,
迎合消费者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编撰此书的目的。
编 者
2008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