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度阴山
页数:1680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240158800005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第一(1472—1529)》
在蛮荒的龙场,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第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于外的境界。
如果第一是圣贤功夫,那么第一则是俗世智慧。第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
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第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第一的强大力量,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借第一的强大力量,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第一的强大力量,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第一的无边威力。
《第一2:四句话读懂阳明第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第一的核心,也是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第一,抢先发售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
只要提纲携领地抓住阳明第一的关键,字句的隔阂将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读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从此不再困惑和犹豫,内心宁静而强大。
抓住第一要领,并以亲口所述的事例、譬喻乃至其本人的故事说理,娓娓道来直抵第一思想根本。
《第一3:家训》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有名的家训“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如何做人、学习、持家、立业、养生。
从第一的角度,将的12条家训、24封家书,逐字逐句解读得透彻明晰,既袒露了在日常生活中的第一功夫,也是写给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范本。
《第一4:轻轻松松读懂传习录》
《传习录》是的语录和书信集,是了解第一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但因其文字博大精深,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很多第一爱好者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度阴山,研究《传习录》数十年,始终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难懂的第一理念。在本书中,度阴山通过108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将《传习录》中的“心即理”“第一”“致良知”等第一概念解释得十分透彻。
心即理:天理在我们心中,不用向外求。
明朝刚建立时,天灾连连。朱元璋心忧百姓,于是让刘伯温占卜问上天,灾年什么时候能结束。刘伯温对朱元璋道:“陛下何必问上天呢?只要您存着勤政爱民的心,施行仁政,天下安定这个‘理’自然会呈现。”朱元璋从此以爱民之心施行仁政,没过几年,大明帝国果然开始蒸蒸日上。
第一:遵从良知的指示去做,就是第一。
孔子是礼仪方面的专家。有一次他为一户人家主持丧礼,在死者坟前痛哭,哭过后,他这都恹恹不乐。有人看到孔子脸上露出的悲伤神色,问道:“丧礼已经结束了,您为何还这么悲伤呢?”孔子正色道:“礼是由良知而发的行为,我之所以在丧礼上哭泣,是因为内心真诚地为死者感到哀伤,这种真挚的悲伤怎么可能在内消除呢?”正因为有了为死者哀伤的“知”,才有了规范礼仪的“行”,成就了孔子圣人的地位。
致良知:克除内心的私欲,而不是总想着掩盖它,如此才是真正的致良知。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找褚遂良,试图看起居注,修改其中某些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褚遂良坚决不给看,李世民生气道:“你把我的过失都记下来,后世人怎么看我啊!”刘洎在一旁突然道:“就算褚遂良不记,天下老百姓也会记在心里的!”李世民听完后,为自己试图掩盖错误的想法大为羞愧,从此改正错误,终成一代明君。
翻开本书,通过108个历史故事,轻轻松松读懂《传习录》中的第一智慧。
《隆庆六年初刻本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传习录》的母本,因未经后人妄改,拥有极高的经典性和珍藏价值,被已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称为“完备而可靠”的版本,是阳明第一的经典读本。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第一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第一经典的入门书。
◆心即理: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原本的声音。
◆致良知: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只不过被后天的习气和私欲所蒙蔽了;若能恢复并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第一:人的认知和实践是不可分的,只有做到两者统一,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正是因为阳明第一蕴含着“宁静于内,于外”的智慧,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终结中国两千年帝制的孙中山、戊戌变法及新文化运动的梁启超、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对《传习录》推崇备至。已故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该书列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的书”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