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

封面

作者:李忠民

页数:988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41986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套装上下卷)》是基于中国发展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全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全面系统阐述中国发展机制、发展路径、发展动力、发展规划、发展治理。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中国发展经验可以逐渐上升为理论,一些发展理论可以逐渐在中国得到验证,还有一些经验与理论仍处于逐渐探索阶段,这不仅丰富了国际发展经济学的内涵,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更在实践中为众多发展中国家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之路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

作者简介

李忠民,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西部商学评论》、《资本论研究》、《中国西部金融发展蓝皮书》和《中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蓝皮书》主编,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国发展经济学首席专家。

本书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是基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发展的学科,也有人说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学科。前者可以概括为广义的发展经济学,后者可以概括为狭义的发展经济学,但无论哪一种发展经济学,其本身是处于不断发展中,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发展经验逐渐上升为理论,一些发展理论逐渐得到了验证,还有一些经验与理论正处于逐渐探索阶段,这不仅丰富了发展经济学的内涵,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更在实践中为众多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之路提供了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目录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进程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体系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学科关系

第二篇 发展基本理论
第二章 发展理论与模型
第一节 一般发展理论
第二节 发展模型
第三节 发展战略与发展机制
第四节 发展测度
第五节 发展经验与发展治理
第三章 工业化理论
第一节 工业化的原因
第二节 工业化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
第三节 工业化的进程与城乡收入均衡
第四节 中国工业化与经济奇迹
第五节 工业化中的产业区域配置效率问题
第六节 日本工业化中工业和服务业分布的教训
第四章 城镇化理论
第一节 城镇化的背景:工业技术革命和城乡二元经济
第二节 城镇化的动力:集聚效应
第三节 城镇化的过程和水平测度
第四节 “城市病”:集聚效应的前提假设和基于分散效应的应对
第五节 中国城镇化的历程和经验
第五章 市场化理论
第一节 市场化基础理论
第二节 中国计划经济的实践与困境
第三节 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
第四节 市场化改革的中国经验
第五节 中国市场化测度

第三篇 发展路径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性分析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轨迹
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第四节 中国二元经济形态的历史演进
第五节 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与路径创新
第七章 中国的改革发展
第一节 改革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三节 中国改革发展的重点内容
第四节 中国改革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第五节 改革发展的中国经验
第六节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八章 中国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创新发展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中国的创新发展的进程
第三节 中国创新的发展的路径与政策
第四节 创新发展的中国经验:开发区
第五节 创新发展的中国经验:双创
第九章 中国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中国协调发展的历程
第三节 中国协调发展的路径与政策
第四节 协调发展的中国经验
……
第四篇 发展规划
第五篇 发展治理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套装上下卷)》:  (一)从农村视角探讨中国改革发展转型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产业部门以种植业为主,林、牧、渔业没有应有的发展,必需的工业和副业比重很小。农业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只是作为农业的必要补充而存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处于极不合理的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进入了变革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单一种植业的格局,彻底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微观运行基础,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城市改革的启动和市场机制的深化以及城市和农村消费结构的变化,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逐渐有了调整,使农村产业结构在逐步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同时,向农产品优质化、工业消费品优质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中国经济“三步走”战略和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农村产业结构更加作出相应的调整。据有关资料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摆脱改革以前以第一产业,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态,进入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是随着农村三次产业共同发展局面的形成,尤其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革,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方向和任务。  (二)从城镇视角探讨改革发展转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为界,前后两个三十年,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前三十年,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处于不连续不充分的互动状态,重工业优先发展,产业结构超前配置,城镇化滞后发展;后三十年,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机制逐步得以健全完善,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在互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层次逐步提升、城镇化快速推进。  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演进进程加快,在改善改革开放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基础上,产业结构总体上向着合理化的方向演进。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发展已上升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完善的主导产业和后劲力量所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城镇化率的提高,而且对城市高品质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将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在1994年颁布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这一阶段,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占比有所下降,而具有一定技术密集型特征的产业比重有所提升。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继续朝着合理的方向调整。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也有所提升。第三产业获得了投资上的倾斜。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20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