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博士论丛传统园林文化与新兴园林文化比较研究——明末清初苏州园林的文化政治学

封面

作者:云嘉燕著

页数:167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1122334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书内容包括绪论;民末清初前苏州园林历史概况及民末清初园林大众化的社会成因;士大夫园林景观;商人园林景观;平民园林景观。士大夫传统园林文化与商人及平民新兴园林文化之比较等。全书内容包括绪论;民末清初前苏州园林历史概况及民末清初园林大众化的社会成因;士大夫园林景观;商人园林景观;平民园林景观。士大夫传统园林文化与商人及平民新兴园林文化之比较等。

作者简介

云嘉燕,女,回族,1987年生,首尔大学风景园林学专业博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委员会委员及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2018年至今任职于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外园林史及专业英语等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文化景观、景观社会学和社区设计。在sSCI及韩国K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出版专著1部、学术会议论文集3部,主持相关科研项目2项。

本书特色

全书内容包括绪论;民末清初前苏州园林历史概况及民末清初园林大众化的社会成因;士大夫园林景观;商人园林景观;平民园林景观。士大夫传统园林文化与商人及平民新兴园林文化之比较等。全书内容包括绪论;民末清初前苏州园林历史概况及民末清初园林大众化的社会成因;士大夫园林景观;商人园林景观;平民园林景观。士大夫传统园林文化与商人及平民新兴园林文化之比较等。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文化与文化政治学
1.3 苏州园林既存研究探讨
1.4 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范围的设定及设定理由
1.4.2 研究框架设计及各章研究内容概览
第2章 明末清初前苏州园林历史概况及明末清初园林大众化的
社会成因
2.1 明末清初前中国及苏州园林历史概况
2.1.1 作为上流阶层权力象征的园林:中国园林的社会文化内涵
(公元前11世纪至1567年)
2.1.2 作为士大夫文化特权的园林:苏州园林历史回顾
(公元前5世纪至1567年)
2.1.3 从农业景观到审美景观:苏州传统士大夫园林景观
特征(1399—1567年)
2.2 明末清初时期园林文化大众化的社会成因(1567一1722年)
2.2.1 政治崩盘引致封建社会秩序倾覆
2.2.2 开明的思想致使人权意识觉醒
2.2.3 薄弱的土地制度导致过度造园
2.2.4 商业化促使消费性园林文化的诞生
第3章 士大夫园林景观:巩固封建社会理念的场
3.1 士大夫阶层及其对商业化园林文化的批判
3.2 精英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对立:文震亨的香草坨
3.2.1 园林设计
3.2.2 园林中的文娱活动与社交
3.2.3 园林理念
3.3 对明末士大夫园林文化的承袭:姜实节的艺圃
3.3.1 园林设计
3.3.2 园林中的文娱活动与社交
3.3.3 园林理念
3.4 小结:蕴含着阶层文化霸权意识的士大夫园林
第4章 商人园林景观:身份上升的场
4.1 商人阶层及商业化园林文化的发展
4.2 作为进入上流社会战略的园林:许自昌的梅花墅
4.2.1 园林设计
4.2.2 园林中的文娱活动与社交
4.2.3 园林理念
4.3 为提高社会地位而再现的苏州园林:郑元勋的影园
4.3.1 园林设计
4.3.2 园林中的文娱活动与社交
4.3.3 园林理念
4.4 小结:打破传统园林中蕴含的封建阶层象征性的商人园林
第5章 平民园林景观:日常生活的场
5.1 平民阶层及平民园林文化的发展
5.2 园林设计
5.2.1 《娄东园林志》中记载的平民园林
5.2.2 历史绘画资料中记载的平民园林
5.3 园林日常及园林理念
5.4 小结:作为追求文化享有权利标志的平民园林
第6章 士大夫的传统园林文化与商人及平民的新兴园林文化之间的
关系
6.1 传统园林文化与新兴同林文化之问的从属关系
6.1.1 园林中的社交:追求挤进士大夫社交圈的商人阶层
6.1.2 园林设计:派生于士大夫园林的商人及平民园林设计
6.1.3 园林文娱:源于士大夫园林中的商人及平民园林日常
6.2 传统园林文化与新兴园林文化的从属关系中存在的内部矛盾
6.2.1 园林景观:朴素的生态景观与豪华的人造景观
6.2.2 园林功能:仅供温雅日常的私人空间与举行盛大宴会的
公共空间
6.2.3 园林的象征性:封建伦理的象征与社会权利的标志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博士论丛传统园林文化与新兴园林文化比较研究——明末清初苏州园林的文化政治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19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