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声凤著
页数:244页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4761440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时代震荡的缝隙中生长》是一部讲述上海越剧发展历史的书。本书在梳理3次越剧改革所发生的历史语境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时期剧团(戏班)的运作、经营模式及观众群体结构性变迁的梳理,对各时期的代表性文本及舞台演出特征性现象加以分析和解读,以期重构现代性因素在大量舞台实践中与传统戏曲的话语体系发生关联、接触、渗透,融合的过程,展现越剧如何在这次传统与现代的相遇与碰撞、冲突与磨合的历程中演变为具有浓厚现代戏剧色彩的新剧种。
作者简介
李声凤,北京大学法语系文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比较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学林出版社编辑。主要研究领域为中法文化交流及戏剧戏曲学。出版著作《中国戏曲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1789-187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舞台下的身影——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越剧观众访谈录》(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年)等,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若干。
本书特色
《在时代震荡的缝隙中生长》是一部讲述上海越剧发展历史的书。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现代城市娱乐体系已高度成熟,源于浙东乡村的女子越剧于此时进入上海,并通过自身的文化转型逐渐融入这一现代化都市之中。本书在梳理3次越剧改革所发生的历史语境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时期剧团(戏班)的运作、经营模式及观众群体结构性变迁的梳理,对各时期的代表性文本及舞台演出特征性现象加以分析和解读,以期重构现代性因素在大量舞台实践中与传统戏曲的话语体系发生关联、接触、渗透,融合的过程,展现越剧如何在这次传统与现代的相遇与碰撞、冲突与磨合的历程中演变为具有浓厚现代戏剧色彩的新剧种。
目录
第一章 在“孤岛”打开局面——女子越剧最初的改革尝试(1938-1942)
第一节 “一娟”“一桂”的竞争与姚水娟改革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1930年代末越剧面对的三种选择
第三节 姚水娟改革时期的新戏和越剧创新传统的形成
第四节 新剧目的涌现、累积与越剧编导群体的分离
第二章 始于“沦陷”时期的再度转身
——袁雪芬改革与越剧艺术风格的进一步确立(1942-1949)
第一节 袁雪芬改革的动力、时代契机与实质
第二节 《祥林嫂》与1940年代越剧创作中的话语博弈
第三节 将传统与现代的手法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四节 报纸、电台与越剧新传统的巩固
第五节 越剧行当格局的重组与越剧独特审美风格的形成
第三章 在“戏改”中渐行渐远
——上海越剧在1950年代的两种发展趋向(1950-1958)
第一节 从国家层面出发对越剧形象的重新塑造
——以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为中心
第二节 越剧舞台上短暂的百花齐放
——以上海各民营越剧团为核心
第三节 越剧红楼戏的演变及其在1950年代的盛况
——以芳华版《宝玉与黛玉》为中心
结 语
附录一:口述材料(录音、录像)
附录二:1938-1958年间上海一线私营越剧团部分演出剧目
附录三:1938-1949年间上海演出的部分越剧改编剧及其来源
附录四:1930年代-1950年代上海演出的越剧红楼戏及资料留存情况
附录五:现存越剧红楼开篇
附录六:1938-1958年间主要越剧剧场简介
附录七:1938-1958部分越剧剧目说明书封面及剧目主创
参考文献
索引
后 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