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樊颜丽
页数:211页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2080638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七章, 内容分别是: 文化发展模式概述、供给侧改革概述、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文化规划、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文化空间重塑、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文化集群创新、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文化企业创新。
目录
第一节 文化发展模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第三节 国家文化发展主要模式
第二章 供给侧改革概述
第一节 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供给侧改革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
第三节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第三章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第一节 以政府推动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第二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第三节 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文化规划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文化命题
第二节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文化规划的立足点
第三节 重新认识供给侧改革的文化规划
第五章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文化空间重望
第一节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文化空间分析
第二节 供给侧视角下实现文化空间正义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 供给侧视角下文化空间治理和重塑的思路
第四节 以供给侧改革优化文化空间的实践路径
第六章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文化集群创新
第一节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文化产业集群类型的创新特征
第二节 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困境
第三节 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第七章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文化企业创新
第一节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文化企业融合发展的特征
第二节 文化企业供给侧创新的主要经验
第三节 供给侧改革进程中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的趋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节选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经济对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起决定作用。传统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文化上层建筑,是文化观念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源泉和实践基础。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在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了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恩格斯也说:“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 首先,经济为文化发展模式的形成和选择奠定了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必然发生变化。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一般来说,每个时代的人们总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结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文化观念的。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对该社会的文化发展模式的形成最终起决定作用。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所以文化发展模式归根结底是受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恩格斯在致博尔吉乌斯的信中写道:“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构成一条贯穿于全部发展进程并唯一能使我们理解这个发展进程的红线。”法家的先驱管仲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明确了经济与物质基础对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就像我国唐朝文化之所以能达到最高峰,与当时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文明不无关系。 其次,文化发展模式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生产力水平对人们的价值选择有决定性影响,人们只能在一定生产力提供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生产关系体系中,有限度地进行价值选择。“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文化建设的量、质都有望得到提高。一方面,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进步,既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技术支持,也可以为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文化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使文化发展模式的构建获得更多的物质和政治资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