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现代农村环境色彩美学

封面

作者:郝峻弘

页数:64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872042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节选

村人居环境与村庄规划丛书的序
    农村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图书编辑委员会主任
    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
    李兵弟
    由中央文明办、国家民政部等单位组织,包括建设部等中央和国家
机关,以及社会众多部门参与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书屋”活动启动
了,其中“新农村人居环境与村庄规划”丛书也出版发行了。这是一件
值得庆贺的大事。
    农村人居环境是我们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始
祖最初定居从事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生活形态,是与大自然长期共生、
相互依存的恬静生活。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这种田园
诗般的农村古朴生活被不平衡的生产活动打破了,加之在特定的历史条
件下对农村长期索取过多,带来农村生态环境的巨大负担,以及较长时
期内对农村的投入不足,我们农村的人居环境竟成了“脏、乱、差”的
代名词,一些农民的住房依然存在着难以觉察的安全隐患,城镇化过程
中的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严重影响了农村稳定和城乡
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通过城乡统筹发展逐步并彻底解决
我国的“三农”问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理民主”的方针蕴含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深刻内涵。村庄整治是实现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必要手段,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和长期艰
巨的工作任务,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立足于现实条件、
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村庄整治工作,有
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
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焕发农村社会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的农业
生产生活方式。为此,建设部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制定和规范
了村庄整治工作的相关制度。
    怎样做好村庄整治,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让农民和各级
政府的积极性得到充分释放和有机结合,使我们的村庄整治更科学、更
合理、更受农民欢迎,我想,重要的是要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利益,而其
中一个主要的做法就是政府要把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最合适,通过农民
可以接受的方式告诉农民,让农民自己动手做,而且做得更好、更满意,
这就是本套丛书的目的。目前这套丛书包含了农村建设领域的方方面面,
尤其注重对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村庄整治与规划建设的管理,
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防灾,新能源、新材料与适用技术的推介,节约型、
和谐型村庄建设的引导,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农村面貌的改善始终沿
着中央制定的正确道路前行。
    这一年多来,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一批长期
专门从事村镇建设的专家为主,与清华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学校的专
家一起,通过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人居
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深入农村、尊重民俗、了解民
情、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把科学技术知识转换成农民可以理解的语言,
把政府的规范性要求分解成农民易于实施的行动,把符合地方特色、民
族特色、农村特色的工法归纳为农民认可的做法,填补了农村建设领域
中的不少空白。能否通过这套丛书,科学引导农村建设,改变农村落后
的生活习俗,建设健康、卫生、安全、舒适、节约、环保和特色鲜明的
新农村,这要由农民兄弟通过他们的实践来检验。   
    是为此,我愿意写这个序,期待更多的朋友关注新农村建设,期望
更多为农民服务的书籍能送到农民兄弟的手中。

第三章环境与环境美学
第一节环境概述
  一、环境释义
  环境从本质上讲是指围绕着主体的周边事物,尤其是人或生物的周围,包
括具有相互影响作用的外界,是人利用物质环境要素创造的服务于人、满足于
人、取悦于人的空间。人的一生是在各种各样的室内外环境中度过的,例如室
内工作、学习环境,室外运动、游玩的环境等等,不同的活动要求有不同的空
间环境。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人们曾一度站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角度去处理
人与环境的关系,导致许多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
化。终于人类在开始领教这种行为恶果的同时也开始反思,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的行为和周围的生存环境,从而引发了许多思考,即如何加强对自然环境和历
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如何处理好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等。人与
环境的关系,应是辩证的和谐统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经济的稳定增长需
要和谐的环境来支撑。人们从更长远的发展高度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使得环境的含义、范畴进一步拓展,有生态意义上的、景观意义上的环境,也
有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和文化意义上的环境,环境的含义与范畴还会随着
人类活动领域的日益扩大不断拓展。
  二、环境的功能
  环境的设计离不开环境的物质构成要素,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和接触到的物
质实体打交道,会不自觉地对物质实体产生依赖感。环境是由各种环境实体构
成的,这些环境实体组成了完整的空间环境形象,不同的环境实体组合会产生
不同的空间形态,使环境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以座椅为主的空间是为了休
息、交谈;一段矮墙可能是为了分隔空间;以雕塑为主的空间能引起视觉愉
悦、表达某种象征意义等。
  三、村镇环境景观
  村镇环境景观是广大农民在日常生活、工作、活动的不断积累中逐渐形
成、丰富的,从狭义上讲包括了村镇的自然环境、文化古迹、建筑群以及村镇
的各项功能等物象给人的视觉感受;从广义上讲包括了村镇地方民族特色、文
化艺术传统、人们的日常生活、各项公共活动以及节日集会等反映出来的文
化、习俗、精神风貌等人文环境景观,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内容。不
同的村镇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基础,并且村镇环境始终不断地
更新着,旧的东西被取代或改造,新的内容在不断地增添。
    美丽的村镇,不仅应具有造型优美的空间环境,还应享有富有情趣的生活
空间。历史上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城镇,留给我们一笔丰富、生动的文
化遗产,反映出当时村镇的发展及其规划思想和建筑美学。例如江南水乡浙江
乌镇,位于桐乡市北部,距市区17公里,历史上曾是两省(浙江、江苏)、三
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桐乡、石门、秀水、乌程、归安、吴江、震
泽)接壤之地,现成为附近乡镇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该镇地处河流冲积和
湖沼淤积的平原,地势平坦,无山丘,镇内河流纵横交织,气候温和湿润,雨
量充沛,光照充足,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图3—1
碧水、绿树、白墙灰瓦的浙江乌镇民居建筑,还有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共同形成
了和谐、宁静、富有生机的村镇环境景观。
  四、色彩在环境中的作用
  环境的形象从广义上说由诸多因素组成,包括环境的空间形体、结构布
局、景观绿化、色彩、韵律等。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视觉对色彩和形体的敏
感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对色彩的敏感力约为80%,对形状的敏感力约为20%,
这充分说明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所以人们对环境形象的把握也极大地
借助于色彩的构成。
    环境色彩是指环境可视空间形体外部色彩的总和,由自然色和人工色两部
分构成,自然色彩有自然美,人工色彩有工艺美。自然色是指自然生成物体的
颜色,如绿色的草坪、蓝色的天空等;人工色则指人们附加给环境和物体的外
部颜色,如环境中的建筑、街道广场、各种广告、灯光以及装饰等方面均属于
  人工色的范畴,图3—2是德国某沿河小城镇,其色彩组成中人工色与自然色
  交相呼应,建筑物红色的屋顶、白色的墙身构成了画面的中景,而青山、碧
  水、蓝天、白云等自然色分别形成了画面的前景和背景。
    第二节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中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于整
  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环境要素是组成环境的结构单位,环境的结构单位又
  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如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大气组成大
  气层,全部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土壤构成农田、草地、林地和沙漠等;岩石
  构成岩体,全部岩石和土壤构成的固体壳层称为岩石圈;生物体组成生物群
  落,全部生物群落总称为生物圈。一般把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
  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三大类。
    一、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是由山脉、平原、水域、水滨、森林、草原等自然地域空间和
  风、霜、雨、雪、雾、阳光等一系列自然气象共同构成的系统。自然环境要素
  的典型特点是其色彩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均会变化。尤其是植物
  要素,它属于“有生命的”环境要素,如树干、树叶的色彩虽然大多数是绿色
  的,但会随着季节气候、光影条件的变化而生动地变换着,在色相环上从黄到
  蓝的各种“绿”色都能有相对应的植物,有些植物的叶片两面还会呈现出不同
  的颜色,落叶叶片的颜色从春季的黄绿色变为夏季的墨绿色,到了秋季则又呈
  现为艳丽的红色或黄色,图3—3是以植物为主的室外环境,春季不同的植物
  呈现出不同的色相、明度的“绿”,形成了以绿为主色调的和谐、动人的环境
  景观。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现代农村环境色彩美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1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