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国昌
页数:123页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3081903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的博士论文为基础。主要研究产学研创新社群的“转译—治理”过程, 即在由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等单位构成的创新空间中, 教授、企业家等异质性的行动者如何通过利益的“转译”联结成一个社群 (共同体) ; 以及这个社群如何通过治理保持高水平的运行状态和创新产出。
作者简介
张国昌,1979年10月生,汉族,浙江杭州人。博士,副研究员,现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科战略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同时获管理学院管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学位);2006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6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哲学专业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06年进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工作至今。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科学技术与社会。以第一作者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并作为重要成员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多项以及参编多部学术著作。
本书特色
张国昌著的《知识视角下产学研创新社群的治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产学研各方行动者如何联结形成社群,以及社群形成后又如何治理(维系)的问题。
长期以来,政府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投入甚多,但是收效与投入不成正比。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等非市场化的方式,撮合产学研各方协同,但是创新只是各个主体自主性协同的“意外”结果,而不是组织化协同的“规划”结果。为此,我们需要另辟蹊径。本书主要根据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和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将产学研社群理解为一个关系空间而不是一个组织实体,在这个关系空间中,异质性的行动者因为共同利益而产生协同,通过打破建制壁垒,推动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而实现协同创新。
目录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创新点
第二章 分析框架
节 场域理论与产学研社群
第二节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产学研社群
第三节 多中心治理理论与产学研社群
第四节 产学研社群:一个新的异质性场域
第三章 产学研场域的历史和结构
节 产学研场域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产学研场域的外部环境
第三节 产学研场域的内部结构
第四章 产学研场域的联结:转译
节 从承认、信用到资本:知识生产的动力变迁
第二节 从转移到转译:产学研场域联结机制的转变
第三节 案例研究:以宁波市石墨烯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为例
第四节 互联互通时代对产学研场域联结的影响
第五章 产学研场域的发展:协商治理
节 协商治理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产学研场域的外部治理
第三节 产学研场域的内部治理
第四节 互联互通时代对产学研场域治理的影响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