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概念的历史分量

封面

作者:方维规

页数:46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30130243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努力翻译介绍一种截然不同的、西方的知识文化体系,并试图把西方的科学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西学”的译介大大丰富了近现代汉语学术词汇。现代汉语(尤其是科技和学术用语)的很多重要词汇与概念,均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概念的历史分量》将起源于德国学界的“概念史”研究方法介绍到中国,对于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在中国的产生和流传历史,中外学界至今存在“以讹传讹”的现象极力做了“正本清源”的厘定,通过探究“夷”“洋”“西”“外”及其相关概念;探讨近现代中国“文明”“文化”观;对“民族”及相关核心概念进行通考;对“经济”译名进行溯源;对“知识分子”概念进行辨析……试图用“概念史”方法进行详实的知识考古,以结构性的目光来理解近代历史演进的内在脉络。

作者简介

  方维规,1957年出生于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中德联合培养研究生。1986年至2006年在德国学习和工作, 获哲学博士学位和德国教授学位,先后在多所德国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2006年至今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西比较诗学、比较文学、概念史、文学社会学、海外汉学研究。德文专著五部,中文专著四部,英文专著、编著各一部,中文编著五种,译作四部(中译德,德译中),论文百余篇。

本书特色

  与所有史论一样,概念史也需要假设,没有假设便无论点可言。真正的概念史从来不只是概念的历史。根究概念嬗变而外,更在于提炼历史语义的内在结构;除了透过语境来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考证和解析那些富有“整合力”的特定概念。这就是本书取名《概念的历史分量》的用意所在。概念史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挖掘那些弃之则无法经验的概念,或曰不可替代的基本概念。

目录

第一章 “夷”“洋”“西”“外”及其相关概念 1

一 标记与内涵:从“夷”字说起 1

二 对外称词的嬗变 14

三 语义特征及其联想 23

四 嬗变因由 28

五 从“夷务”到“外交” 35

六 新的“世界”意识及“国际”观念 46

第二章 近现代中国“文明”“文化”观 53

一 范式转换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53

二 “色维来意斯得”:现代“文明”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64

三 现代“文明”“文化”语义小史——以双语辞书为中心 79

四 向“文明”“进步”看齐 87

五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明”“文化”之辨 99

第三章 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及相关核心概念通考 111

一 “民族”与nation考略 112

二 中国早期民族主义与相关核心概念 125

三 关于中国民族认同的论争 156

四 综论:nation是意识构造与“心灵” 173

第四章 西方“政党”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影响 186

一 汉语传统“党”概念 187

二 欧洲“政党”概念的起源、嬗变与区别 190

三 初识西洋政党及其“偏见” 195

四 西洋政党的早期汉语译名 203

五 知其一,不知其二 207

六 甲午年:一个新的起点 212

七 “新”时期的党论特色 216

八 余论:建党浪潮与理想的幻灭 232

第五章 东西洋考“自主之理” 241

一 巴厘满衙门 243

二 “多人乱管、小民弄权”及西方“民主”概念的发展 250

三 “民主”与“共和” 264

四 “民主”与“自由” 278

五 “自主之理”——democracy之早期汉译概念 286

六 尾声,又是新的开始 291

第六章 “经济”译名溯源 295

一 “草创之初,正名最难” 295

二 “经济”译名类考 302

三 “经济”译名究原 331

四 “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337

五 推陈出新,妙在“扬弃” 343

第七章 “intellectual”的中国版本 349

一 对“智识者”定义的思考 351

二 中国“智识者”的诞生年代问题 359

三 “智识阶级”(“知识分子”)概念的产生 365

四 “知识阶级”(“知识分子”)概念在中国的特色及其命运 376

五 “受过教育的人” 390

六 结语:“知识分子”——一个自成一体的概念 394

参考文献 398

(1)辞书类 398

(2)刊物类 402

(3)资料汇编 402

(4)专著、论文 404

人名索引 435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概念的历史分量》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13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