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阮宇冰
页数:302 页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046588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p> 阮宇冰,1961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
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现首都师范大学),1 996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 999年
毕业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硕
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语言
习得。回国后于2000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
学院任教,2003年起任外语系英语教研室主任,主
讲课程为英语精读,英语高级阅读。发表了《课程与
英语语言教育》,“中国英语教育中的文化因素”、
“书评: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My Views
on English Textbooks in MiddIe Schoo”等学术
著作和论文。
徐滋 1980年生于山东潍坊。先后就读于北
京外国语大学土耳其语专业和中国传媒大学国际
关系专业,现执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
曾赴教育部主办的“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
研修班”研读,现任外语系亚非语教研室主任,教
育部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传
媒大学)秘书等职。曾应邀与土耳其安卡拉大学史
地文学院教授Hamiyet SEZER、副教授selda
KILlC联合撰写科研论文《伊朗伊斯
目录
国际视野办学理念 与时俱进争创佳绩
非通用语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非通用语教学与学校
语言比较与迁移
非通用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
其他
节选
nbsp; 言
我很荣幸也很高兴能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这部论文集写序。
谁都知道,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其实,我可能和其他
许多朋友一样,对当时北京广播学院的更名一时还很不习惯。为什么把“北
京”改成“中国”?难道地理概念愈大,就愈荣耀,愈显赫吗?如果这样,
干脆把“北京大学”也改成“中国大学”算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对北京
广播学院更名的不理解,还主要源于对北京广播学院旧有的深厚感情。此
外,对北京广播学院的辉煌成就及其鼎鼎大名在更名后有可能被埋没和尘
封,似乎也有几分潜在的忧虑。
还好,我还没有顽固到闭眼不见既成事实的程度,其证据就是,我和更
名后的中国传媒大学的领导和老师们感情依旧;参加他们所举办的活动热情
依旧;还有就是,每当看见那大大的“中国传媒大学”的牌子,甚至到了八
通城铁“中国传媒大学”那一站,不但没有什么反感,反而常常油然升起一
种仿佛自豪一般的感觉。其实,究其原因,主要还不是校名是否更改所致,
而是中国传媒大学的领导和师生们不但继承了“北京广播学院”的优良传
统,而且发扬光大,在短短的几年之内把中国传媒大学变得今非昔比,令人
刮目相看了。仅以国际传播学院为例吧,记得2000年5月在内蒙古大学召
开的·‘全国高校文科教改立项评审会暨文科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外语院校
的有关专家还对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非通用语专业的师资队伍状况表示担
忧。然而仅用7年时间,国际传播学院非通用语专业的25个语种,均形成
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实现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每一个专业都
至少配备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1位国内知名专家和1位外国专家。他们树
立全方位、多层次、梯队化、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大多数专业的学生以“自
费公派”的留学形式,赴语言对象国学习1—2个学年,体现了3+1或2+
2的办学特色。此外,国际传播学院在以外语为主课的同时,还依托中国传
媒大学的传统优势,加大了对电视、广播和新闻相关专业的教学,开设了对
象国政治、历史、社会和文化研究、传媒知识、国际贸易和金融等多种课
程。总之,国际传播学院这些有效的改革举措都非常有助于学生全面和健康
的发展。今日的中国传媒大学与旧日的北京广播学院相比,的确是大不一样
了。为此,我对中国传媒大学和国际传播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们表示由衷的敬
意,并对他们在教育改革中所取得的成就深表钦佩。
实际上,这次“全国高校和部分新闻机构非通用语…双语教学研讨会”,
就是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们最近一些年在教学和科研方
面所取得的成就的一次精彩汇报和展示。
研讨会上,国际传播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们关于学科发展和建设方面的论
文足以表现出他们对中国非通用语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他们秉承中国传媒
大学“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办学理念,坚持“全面规划,分层建
设,逐步推进”的学科建设指导原则,针对非通用语种的特殊性,灵活地扩
大语种规模,积极地提高教学层次,适时地增加学科内涵和外延,走出了一
条有特色的复合型、复语型人才培养之路。他们始终坚持“非通用语+国
际新闻+跨文化交流”的方向不动摇,努力创造时机,增加各语种的国际
新闻方向,并对现有专业进一步配置师资,调整课程设置,改革专业结构和
布局,积极向科研型院系转变。
不少教师还运用教育学、语言学等理论指导自己的语言教学实践,努力
摸索适合本专业需要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这一行动是令人欢欣鼓舞的,
体现了他们对于教学工作的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
记得一位教师的科研论文,其题目是《奥斯曼帝国先祖突厥花刺子模王
朝败亡简考》。论文对土耳其古代鲜为人知的部分历史,进行了考据、探究、
梳理和分析,研究方向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这使人感到,国际传播学
院非通用语教师们的科研工作有了崭新的突破。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表明,国
际传播学院的领导们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是科学的、理性的,是认
真的二审慎的,也是积极的、主动的。
还有年轻教师们,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今天,他们是中国传媒大学外语非通用语教学的主力;将来,通过不断的学
习和提高,他们还会成为中国非通用语学界的知名教师和学者。他们是中国
非通用语学界的新星和希望!
我认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的方向就是我们中国非通用语学界
的方向。我相信,我们中国非通用语学界的朋友们一定会和我一样,为国际
传播学院的同仁们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此,我对研讨会论文集的出版表示祝贺。并预祝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
播学院的领导、教师和学生们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为中国非通用语教育事业
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7年6月
(本文作者系全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写作课教学的新尝试
——把创办《在线报纸二》搬入葡语课堂
前言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和传播技术越来越多地
运用到第二外语教学领域。但是,运用信息和传播技术并不是简单更换教学
工具,而是要结合新的技术更有效地推动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研究和思考。本文旨
在探讨如何利用信息传播技术推动第二外语课堂教学。为此,我们将通过一
个成功的以信息传播技术为基础的语言教学研究项目——创建在线报纸,着
重介绍如何在课堂实践中推动语言学习。我们的主要结论是,在教学实践中,
应该创造一个利用信息传播技术的具体情境,支持学习者共同建立知识结构。
首先,我们将回顾一下支持本项目的理论基础——社会文化观(sociOc—
ultrual perspective),侧重分析信息传播技术为基础的任务型教学中合作学
习的积极作用。其次,我们将介绍在现报纸项目和学生对其的评价,侧重分
析该项目的效果和教育意义。最后我们做结束总结。
一、社会文化理论和虚拟学习
环境中的合作写作
维果斯基(Vygos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出,认知的发展是通过社会
交际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学习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语言为中介(media—
tion)获得的(Vygostsky,1984;1986)。所谓的“中介”就是帮助人们认
识世界以及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工具。这些工具,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符
号。维果斯基指出,语言是最为可用的传递思维活动的符号工具。人类在社
会交际中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其中包括“注意、有意识记忆、计划、逻辑思
维、解决问题、学习以及评价思维活动有效性”(Lantolf,2002:2)。
在交际活动中,某一领域水平较高的参与者可以帮助在该领域较无经验
的参与者(所谓的“新手”)。同时在不同的情境中,这些参与者可以改变自
己的角色:“新手”们在其他知识领域可以变成“专家”(Takahashi 1998年
的研究提到了学生们各有所长,可以说都是在不同领域的“专家”)。因此,
当外语教学研究人员提到两人或小组合作时,总会提到维果斯基理论的“最
近发展区”概念。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
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即在教师的
引导、同伴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一
些学者(DiCamilla&Ant6n,1998;Swain&Lapkin,1998;Ohta,2000;
Donato,2004,etc.)在他们的研究中向我们展示了学习者如何通过与他人
的合作达到仅靠自身努力不能实现的目标。
在线报纸项目中运用上述概念最多的环节就是外语写作阶段。通过下面
的分析,我们可以说,如果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较多互动交流机会的环境,小
组合作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们提高写作水平。
在虚拟环境中合作写作就是让学习者利用写作工具软件,通过互相帮
助,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一篇或多篇文章。总的来说,每个小组成员负责文
章的一部分,在完成后通过集体讨论和协作,组织,修改和编辑通篇文章,
最后共同完成写作任务的形式。而合作写作这种形式所强调的不仅仅是结
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交流思想,互相帮助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了解在虚拟环境中用第二外语写作的多种特性,我们介绍一
下Baktin的交际理论的社会文化历史情境。Baktihin指出,在写作过程中,
我们总是不断地进行再创作。因为人们在写作时,总是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受
到周边环境和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影响。
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合作写作,让我们看到一种反映不同声音的新形式。
通过交流思想和集体讨论,学生们可以提出各种写作方案,开拓思维,通过
思考自己的建议,对比他人的想法,为文章的最后完成做出不懈的努力。因
为文章是小组智慧的结晶,因此,每个学生都要考虑到其他小组成员的意
见,同时也会看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独到见解和不足之处。(Ramal,2002)。
通过合作,学生们完成了仅靠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的事情,即使有个别学生
在语言表达上有困难,也能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获得帮助,取得进步。
那么,在这种合作写作和任务型教学相结合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又扮演
着怎样的角色呢?学生进行合作写作的过程中,教师是否就无事可做了呢?
Seixas(2000)指出,教师除了解答和帮助解决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
出的问题,还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注意学生
所处的阶段,帮助他们有效地顺利地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学
生付出的努力并看到每个人的成果。
为了更好地展示合作写作项目的成果,我们将详细地介绍在线报纸项目
的进展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