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编著
页数:303页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0669118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进一步满足广大标准化工作者对标准化基础知识以及掌握国家标准化政策需求为宗旨, 围绕十九大战略部署及新标准化法要求, 结合丰富的标准化案例, 为标准化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参考资料。
目录
第一节 标准的概念、类别和体系
第二节 标准化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第三节 标准化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国际标准化机构介绍
第二章 标准制定、结构与编写、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标准的制定
第二节 标准的结构与编写
第三节 标准实施与监督
第三章 标准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中的应用发展
第一节 标准化与工业
第二节 标准化与农业
第三节 标准化与服务业
第四节 标准化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五节 标准化与高新技术
第四章 标准化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标准化改革发展
第二节 标准化科技创新
第三节 “标准化+”实施
第四节 标准化与“一带一路”倡议
第五章 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工作
第一节 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标准化工作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典型案例
第六章 标准化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团体标准管理规定(试行)
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
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管理规定(暂行)
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管理办法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实施细则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
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管理暂行规定
《标准化法》新旧法律条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节选
《带你认识标准化》: (二)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 在标准体系上,逐步将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标准范围上,将强制性国家标准严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的范围之内。在标准管理上,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组织实施和监督;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统一立项和编号,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开展对外通报;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授权批准发布。强化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免费向社会公开强制性国家标准文本。建立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制度。 法律法规对标准制定另有规定的,按现行法律法规执行。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医药卫生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强制性地方标准,按现有模式管理。安全生产、公安、税务标准暂按现有模式管理。核、航天等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军工领域行业标准,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三)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 在标准体系上,进一步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体系结构,推动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过渡,逐步缩减现有推荐性标准的数量和规模。在标准范围上,合理界定各层级、各领域推荐性标准的制定范围,推荐性国家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的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重点制定本行业领域的重要产品、工程技术、服务和行业管理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可制定满足地方自然条件、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殊技术要求。在标准管理上,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统筹管理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制修订全过程信息公开和共享平台,强化制修订流程中的信息共享、社会监督和自查自纠,有效避免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在立项、制定过程中的交叉重复矛盾。简化制修订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制修订周期。推动免费向社会公开公益类推荐性标准文本。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及时开展标准复审和维护更新,有效解决标准缺失滞后老化问题。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提高广泛性、代表性,保证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公正性。 (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 在标准制定主体上,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在标准管理上,对团体标准不设行政许可,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自主制定发布,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团体标准发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对团体标准进行必要的规范、引导和监督。在工作推进上,选择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先行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工作。支持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推动技术进步。 (五)放开搞活企业标准 企业根据需要自主制定、实施企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对企业公开的标准开展比对和评价,强化社会监督。 (六)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 鼓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承担更多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和领导职务,增强话语权。加大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加强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推进优势、特色领域标准国际化,创建中国标准品牌。结合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装备设备出口和对外援建,推广中国标准,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标准的制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