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美育思想简史

封面

作者:钟仕伦

页数:45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04667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美学与审美教育史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既按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历史顺序阐述了孔、孟、老、庄到程、朱、王阳明等的美育思想,又列出专章或专节探讨了不同门类的美育实践,如画论、书论、戏曲论。

作者简介

p>钟仕伦汉族,四川成都市人,博
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师范
大学党委副书记、四川师大美学研究所
所长(兼)、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全国
教师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美学学
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 998),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2001)。
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
刊物上发表《(中国古代南北审美文化的
差异及其成因)》等论文五十余篇。出版
《(金楼子研究)》、  《(当代中国传统美学
研究)》学术专著两部,合著6部。荣获四
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

本书特色

本书从中国美学与审美教育史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既按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历史顺序阐述了孔、孟、老、庄到程、朱、王阳明等的美育思想,又列出专章或专节探讨了不同门类的美育实践,如画论、书论、戏曲论。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概述 一 古代美育思想的发生与生成 二 古代美育思想的特性与表征第一章 儒家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孔子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孔子美育思想的精神实质 第三节 孔子美育的思想方法 第四节 孟子的“性善”论 第五节 孟子的德教 第六节 孟子的“乐教” 第七节 孟子的“诗教”第二章 道家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老子美育思想的基本倾向 第二节 老子“圣人”人格的审美意味 第三节 老子人格修养的途径 第四节 庄子对老子美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节 庄子理想人格的审美意味 第六节 庄子的人生修养与美育观第三章 墨子的“非乐”论美育观 第一节 墨子的基本哲学思想 第二节 墨子的“非乐”论美育观 第三节 墨子在先秦美育思想史上的地位第四章 荀子与韩非子的美育思想及其《乐论》 第一节 荀子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荀子的美育思想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美育思想的丰富 第四节 荀子《乐论》的美育功能思想 第五节 韩非的基本哲学观及其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第六节 韩非论“礼”与“质” 第七节 韩非在先秦美育思想史上的地位第五章 《吕氏春秋》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基本思想 第二节 “乐”的教化功能 第三节 “乐”与养生第六章 作为审美存在的人——《人物志》和《世说新语》 第一节 刘劭《人物志》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世说新语》的美育思想第七章 曹丕《典论·论文》与陆机《文赋》 第一节 曹丕《典论·论文》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陆机《文赋》的美育思想第八章 《列子》和《抱朴子》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列子》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抱朴子》“真人”的至美人格第九章 嵇康与阮籍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嵇康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阮籍的美育思想第十章 文德和诗教——《文心雕龙》与《诗品》 第一节 刘勰《文心雕龙》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钟嵘《诗品》的美育思想第十一章 魏晋时期的书论及其美育思想 第一节 魏晋时期重要书论思想概说 第二节 著名书法家钟繇及其主要书论观点第十二章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第一节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颜氏家训》的美育思想第十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绘画艺术及其画论代表人物顾恺之、宗炳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绘画艺术特点概说 第二节 顾恺之及其画论思想 第三节 宗炳及其画论思想第十四章 韩愈、白居易与皎然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韩愈《原道》中的“先王之教” 第二节 韩愈的文气说 第三节 白居易的“釆诗”说 第四节 白居易的重构“礼乐”美育观 第五节 皎然的诗学美育观第十五章 北宋理学家的伦理美育思想 第一节 周敦颐:以诚为本和孔颜乐处 第二节 邵雍:从“反观”到“明心见性” 第三节 张载:“大其心”的修养方法与“充内形外之谓美” 第四节 二程:从“存理灭欲”到“作文害道” 第五节 朱熹美育思想的基础:“天命”与“气禀”的人性论 第六节 朱熹“持敬”的修养方法与醇儒境界 第七节 朱熹的“文从道中流出”第十六章 欧阳修与苏轼的艺术美育思想 第一节 欧阳修的山林者之乐与富贵者之乐 第二节 欧阳修从经世致用到重道而不轻文的美育观 第三节 苏轼“寓意于物”则乐的美育心胸论 第四节 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育鉴赏论 第五节 苏轼有道有艺、辞达的美育表现论第十七章 心学家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心学家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王阳明的美育思想 第三节 李贽的美育思想第十八章 袁宏道与王夫之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袁宏道通俗文学美育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袁宏道的艺术生命在于真实 第三节 袁宏道通俗文学的美育意义 第四节 王夫之的美论 第五节 王夫之论仪容与人格 第六节 王夫之音乐论中的美育思想 第七节 王夫之的审美教育论第十九章 叶昼、金圣叹和曹雪芹的小说美育思想 第一节 叶昼的“传神”论 第二节 叶昼的“逼真”“欲活”美育观 第三节 叶昼的“同而不同处”美育观 第四节 金圣叹人物性格论中的美育思想 第五节 金圣叹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第六节 金圣叹小说的审美教育作用论 第七节 曹雪芹小说的审美理想与审美人格论 第八节 曹雪芹以情为主的审美观第二十章 李渔戏曲论著中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真实性和通俗化戏剧美育思想 第二节 戏剧“贵奇创新”的美育思想 第三节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的戏曲接受美育观 第四节 “寓教于乐”的美育思想第二十一章 明清书论与乐论中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明清书论及其美育思想 第二节 刘熙载《艺概·书概》的美育思想 第三节 书法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第四节 明清乐论 第五节 李贽的音乐美育思想 第六节 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及其音乐美育思想 第七节 李渔的音乐美育思想参考文献后记

节选

章  嵇康与阮籍的美育思想
    魏晋时期,儒学失去了“官学”地位,人们可以自由地从学
理上批判它,反抗它的礼教对人的约束。而道家思想则成了当时
人们批判、反抗儒家礼教的有力武器。这种思想上的批判和反抗
所产生的最终结果就是儒、道思想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儒道思想日益相互渗透融合产生了玄学。玄学思想产生的
根源是政治上的,由此而扩及哲学、思想、文化等社会各个方
面。在儒家传统思想中,诗、乐、舞三者合为一体,都是
“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沟通礼的内容与人的心灵,舞蹈
美化礼的仪式,歌诗解释礼的意义,三者各司其职。但随着儒
家向汉代经学发展的趋势以及艺术门类自身的发展要求,到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艺术形式开始逐步摆脱汉代经学的束缚,
以求获得独立地位。音乐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
式,在各门艺术中起着主导作用。它能激发人的情感,具有无
与伦比的感化力量。因此,儒家把“乐”作为其礼教系统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进
  步。魏晋人谈玄,善言辩,比风度,品藻人物,优游山水,痴迷
  书画,这些都充分发展了爱美天性,发现了自然美;南北朝人热
  爱美,追求美,依凭自然之美创造出了山水画与山水诗,在祖国
 的名山大川中创造了许多宗教艺术,从而促进艺术一审美的新发
展、大发展,与新的哲学——玄学的建立和新的风尚——谈玄之
风成为一种因果关系。①以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阮籍的《乐
论》为代表的魏晋乐教思想一方面以儒家基本观点为原则,另一
方面又将道家的本体论和主体性等理论引入乐教,表达了魏晋时
人在审美教育理想上的独特境界。
第一节  嵇康的美育思想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蛭(今安徽宿县西)人。
他与阮籍同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多才多艺,能作文
绘画,在艺术理论上也有卓越的建树。《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艺
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它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之间的辩驳
论证“声无哀乐”的命题。
    首先嵇康反对音乐可以使人悲哀或者欢乐的说法。他说:
“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
系于声音。”嵇康的这句话是针对当时儒家音乐美学的经典之作
《乐记》来讲的。《乐记》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
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先秦儒家以
乐为情感的表现,因此是和哀乐相关的。而嵇康却认为音乐和自
然的声音一样,只有善恶(即好听或不好听)的自然属性之分,
而“哀”与“乐”只是存在于人内心的情感,与音乐本身无关。
“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
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感。然而哀乐之情均也。今
 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声音之常哉?”①在这里嵇康
认识到了审美主体本身的哀乐,即情感在欣赏时所起的作用。
    嵇康提出的“声无哀乐”命题是以其关于乐的本质问题的观
点为基础的。与阮籍主张“八音有本体,五音有自然”相似,嵇
康也把乐的本质问题提到宇宙本体的高度来加以思考。嵇康认
为,五色、五音产生自天地五行的变化,而音的善与不善,就如
味的存在于天地之间,有其不变的本体,不会因为遭到浊乱而改
变。②而这不变的本体在嵇康看来即是“和”。“声音有自然之
和”“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声音以平和为体”……这样,以
“和”为体的音乐对主体的作用就很明显了。“乐之为体,以心为
主”,乐的目的就是为了感化人心,在这一点上嵇康还是坚持了
儒家乐论的基本思想的。乐的目的在于使人心达于“和”的境
界,只要人心得“和”,那么即使没有音乐了,人民也能安乐地
生活了,“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
    嵇康关于乐本体论是与其“养生论”密不可分的。嵇康的养
生论主张以“养神”为重,而养神的关键就在于“爱憎不栖于
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体气和平”,讲求从各种欲望和
物质需求中解脱出来,从而在精神上达到“和”的境界,这是养
生的根本。因此,嵇康提出应以音乐为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把
“乐”与“养生”相连,个体的人格就进入了自由无限的状态,
即一种超越了哀乐的境界。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美育思想简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