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超宇 著
页数:352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10807581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组织起来 农业合作化与文艺生产
内容简介
“组织”作为一个古老的词汇在近现代中国被赋予新的意涵,在政党政治、社会革命、经济建设等重大议题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1943年,毛泽东在劳动英雄大会上发表的《组织起来》讲话,为农业生产领域的组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并预示着合作化运动的展开。在1940—19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劳动英雄转化为“组织者”,经由“典型示范”“思想教育”和“动员结构”将群众组织到互助组或合作社中来,并带领群众完成集体生产与集体分配等任务。在这一运动中,文艺生产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到对群众的组织和动员工作中来,并书写和再现了“组织起来”的完整过程,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也反过来推动着文艺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群众文艺创作和文娱活动的繁荣。合作化运动在文艺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本书写作的主要线索,书稿既有鲜明的文学性,也融汇了社会史与政治史,揭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文艺与政党政治、大众生活之间相互生产和促进的历史关联性,深化了对相关历史时期文艺实践的认知。
作者简介
李超宇,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思想与文化等,在《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争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现代中文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相关资料
专家推荐:
“如果没有他(钱老师)的那句‘认识你脚下的土地’,……
也就不会有今天这篇博士论文”——我的心为之一动:
这不正是我和超宇之间思想、学术的相通之处吗?
真正触动我们心灵的,就是这“脚下的土地”,
“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地理、自然,
以及耕耘其上的父老乡亲”啊!
我因此把贵州当作自己的与北大具有同样的意义
和价值的“精神基地”,
把对贵州文化、历史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学术“根基”。
而超宇不也因此在博士毕业以后回到老家山西,
他的这篇论文的真正用意,
是在借此认识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
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
历史、文化、文学啊!
—— 钱理群
本书富于创见地聚焦于“组织”这一范畴,
既有鲜明的文学性,也融汇了社会史与政治史,
揭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文艺与政党政治、
大众生活之间相互生产和促进的历史关联性,
表现出深入历史的语境的努力,
深化了对相关历史时期文艺实践的认知。
—— 吴晓东
本书特色
“如果没有他(钱老师)的那句’认识你脚下的土地’,……
也就不会有今天这篇博士论文”——我的心为之一动:
这不正是我和超宇之间思想、学术的相通之处吗?
真正触动我们心灵的,就是这“脚下的土地”,
“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地理、自然,
以及耕耘其上的父老乡亲”啊!
我因此把贵州当作自己的与北大具有同样的意义
和价值的“精神基地”,
把对贵州文化、历史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学术“根基”。
而超宇不也因此在博士毕业以后回到老家山西,
他的这篇论文的真正用意,
是在借此认识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
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
历史、文化、文学啊!
——钱理群
本书富于创见地聚焦于“组织”这一范畴,
既有鲜明的文学性,也融汇了社会史与政治史,
揭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文艺与政党政治、
大众生活之间相互生产和促进的历史关联性,
表现出深入历史的语境的努力,
深化了对相关历史时期文艺实践的认知。
——吴晓东
目录
现代中国人文学研究的新尝试(钱理群)
1 导 论
1 第一节 农业、文艺与“组织起来”
16 第二节 通往“真实”的路径:让文学与历史“互助
合作”
23 第三节 问题结构与章节述要
第一章│ 作为“骨干”的组织者
29 第一节 从“劳动英雄”到“合作社英雄”
60 第二节 “大社”干部的经验与烦恼
78 第三节 “不断革命”与塑造“新人”
第二章│ “典型示范”与书写“典型”
100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与典型问题讨论
115 第二节 “典型示范”与经验推广
126 第三节 “典型社”的文学形象:以《花开第一枝》为中心
第三章│思想教育与动员结构
142 第一节 经济利益与“打通思想”
152 第二节 “思想改造”及其困境
165 第三节 “封建思想”的位置
171 第四节 “动员”的形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189 第五节 “文艺”动员及其接受效果
第四章│社会再生产中的农村“群众”
216 第一节 集体劳动之“美”
226 第二节 集体生产与群众文艺活动
243 第三节 分配问题与“本位主义”
266 第四节 “开会”与群众语言的重新整合
第五章│ “深入生活”与文艺形式
282 第一节 “农村风景”的观看与表现
295 第二节 “深入生活”与创作困境
304 第三节 “生活样式”与新形式的创造
313 结 语
317 参考文献
337 致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