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楼宇烈
页数:565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10509107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提起宗教,人们往往会想到天上的神、教堂的顶、庙中的烟,然而,宗教就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上,在人们的心中。从一定意义上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宗教的民族,也不存在没有宗教的国度。人类文明的各个部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对宗教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主体界说,称为“在教言教”,即宗教信仰者从“局内人”的视角来言说宗教。另一种是客体界说,称为“教外言教”,即宗教研究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解读宗教。两种路径,各有千秋、互为补充。
“教外言教”的宗教学,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近年来似乎都正在成为“显学”。在西方,面对东方宗教不断扩展的事实,面对形形色色新兴宗教此消彼长的局面,面对社会生活世俗化与宗教信仰多元化齐头并进的态势……学者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与宗教相关的问题,甚至不得不时时更新研究的方法、重新思考以往的结论。然而,对绝大多数西方人来讲,中国宗教始终是一个“谜”。
本书主编为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本书选编了当今中国大陆28位在佛教研究领域内卓有成就的学者的28篇论文,从中大致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陆学术界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概貌和取得的主要成就。这些论文,涉及佛教研究的各个领域,其中有:中国佛教宗派的研究、佛教经典的研究、佛教图像的研究、藏传佛教的研究、印度佛教的研究、中外佛教交流的研究、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交流的研究等。
作者简介
楼宇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宗教学会顾问等职。主要著作有:《王弼集校释》、《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论文集)和《温故知新》(论文集)等,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中国佛教宗派研究
如来禅与祖师禅
惠能南宗禅学思想辨义与新探
四祖道信的禅学
马祖江西行踪遗迹考
禅宗所传祖师世系与印度佛教的付法藏传说
人间佛教与慧能南宗
胡适禅宗史研究平议
天台宗早期传承探讨
天台先驱慧思佛学思想初探——关于早期天台宗思想的几个问题
中国华严宗通史导言
佛教经典研究
关于《楞严经》的几个问题
《人不二法门品》梵本新译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佛教图像研究
孔望山摩崖造像研究总论
再论大足宝顶为佛教水陆道场
初唐阎罗图像及刻经——以《齐士员献陵造像碑》拓本为中心
藏传佛教研究
藏传佛教觉朗派的独特教义“他空见”考
印度佛教研究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
部派佛教略论
印度大乘的心性本净论
中外佛教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佛教的交流——新罗来华佛教僧侣考
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
中国佛教的多民族性与诸宗派的个性
佛教世界观对中国古代地理中心观念的影响
试论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从《刘师礼文》谈起
唐代显庆、龙朔年间的佛道论争
其他
论法显与秦地佛教之关系
船山先生的佛学现量观
神圣化与世俗化——以《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为例
附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陆佛教研究
作者简介
编后记
节选
nbsp; 言
去年下半年,受民族出版社的委托,要我牵头来选编一本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佛教研究的论文集,字数限制在30万字左
右。此事让我一则以喜,一则以愁。喜者,民族出版社为了让海外
学界、教界了解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宗教研究的成果,竟有如此魄力
编纂如此大一部宗教研究丛书,并且还要将它译成英文,实在是令
人赞叹欢喜。愁者,长期被禁锢后的宗教研究,改革开放后竟如雨
后春笋般涌发出来,研究成果斐然,尤其是佛教研究更是成果累
累,而现在要在约数万篇、几千万字的佛教研究论文中只许选出
30万字来,实在是让我为难犯愁。
经过与一些学者对几种选编方案的反复斟酌和修改后,最终决
定从佛教研究的各个领域,挑选数位有成就的代表性学者,然后请
他们自己来提供自己认为最能代表近年来研究水平的论文一二篇,
最后由我来平衡选定。
现在论文集中选出的28位作者,大致能代表当前大陆佛教研
究领域内老、中、青三代中较有成就、有影响的学者群,而所选的
28篇论文,则不敢说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的佛教研究论文。
因为由于篇幅的限制,有些学者的高水平论文未能选人,有些被选
入的论文,也由于我们对作者送稿篇幅的限制,未能选人其最高水
平的论文。不过我想这部论文集还是可起到举例和引导的作用,让
国内外的学者,由此得以窥见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学者在佛教研究方
面的成果一斑。我这里特意请黄夏年教授撰写了一篇综述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大陆佛教研究概况的专文,读者可借其了解更多的此时期
的佛教研究情况,或许也能少许弥补本论文集选取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佛教信仰和影响在大
陆社会迅速扩大,由此对佛教研究感兴趣的青年学者和大学生也在
不断增加,佛教研究队伍中新人辈出。而同时在教界也涌现出了一
批在佛教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和成就的学问僧。这些情况,在本论文
选中未能反映出来,这也是我感到遗憾的一点,希望将来有可能分
别选编一本青年学者的论文选和一本学问僧的论文选,以飨国内外
学界、教界。我的学生徐文明教授、李四龙、周学农副教授,中国
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黄夏年教授、周齐副教授,以及圣凯
法师等参加了编选原则、体例的讨论,并提供了选目供参考。此
外,我的两位在读博士生陈探宇和李海峰,一位帮着把所有来稿电
子文本的格式做了统一,一位帮着补做了部分论文的提要。在此一
并表示感谢!
时值论文集即将付梓,因述其缘起、编例、憾事等如上,以
为序。
中国华严宗通史导言来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中国独有的佛教宗派华严宗在中国历史各个时
期的产生、发展、兴盛乃至衰微的过程,区分出华严经学和华严宗
教理,理清华严宗历史和理论形成、发展、演变、衰微和终结的脉
络。关注制约和诱导华严哲学形成的诸多因素,对其历史过程中的
盛衰原因进行探讨,揭示其所负载的中国文化精神以及所独具的理
论风貌;尽力探索华严教理定型后在整体佛学中的运行机制,以及
它所经历的再仓n遣过程。
关键词 华严宗 华严经学 华严哲学
佛教能够在中国社会扎根,持续发挥作用和长期产生影响,并
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历代信奉者对这种
外来宗教的不断重塑、改造乃至变革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一些中国
独有佛教宗派的建立,比较集中地展示出中国佛徒从事创造的具体
过程。在这方面,华严宗提供了一个范例。
华严宗教理主要在阐释华严经学的基础上形成,历时数百年才
完善和定型。我们不能全面考察华严经学与中土原有思想文化错综
复杂的关系,只是力求理清华严宗历史和理论形成、发展、演变、
衰微和终结的脉络。在从事这项工作中,我们密切关注制约和诱导
华严哲学形成的诸多因素、根本动力;希望点明它所带有的印度佛
教胎记、所负载的中国文化精神以及所独具的理论风貌;尽力探索
华严教理定型后在整体佛学中的运行机制,它所经历的再创造
过程。
早期华严典籍始译于东汉末,此后数百年间,续译出多种分类
单行本和经过系统整理修改的两种集成本。华严信奉者据以营造本
派教理的主要经典,是晋译《华严》,这是域外传人的华严经学成
熟形态的第一个载体。
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教理的转变,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诱导
下发生的理论创造过程,是哲学化的过程。它从启动到结束,有赖
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最根本的动力,源自中国思想文化中固
有的不迷经、崇理性、尚创新的精神。
《华严》主要叙述菩萨从树立信仰到解脱成佛的各个阶段和诸
多方面,与稍前或同步产生的其他类大乘佛典比较,它在突出学说
个性的同时,倡导继承以往佛教的全部成果,把一切佛教修行规定
和理论,甚至原本不属于佛教系统的修行活动也予以接纳,编排成
一定的有序结构,共同作为成佛解脱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步骤。然
而,它所提出的解脱关键,是修行者(菩萨)必须获得佛的诸种神
通,从而最终借此与法身相契合。与强调神通在个人解脱和拯救世
人过程中的作用相适应,《华严》利用丰富的古印度神话、寓言故
事和基于禅定特殊感受而引发的神通境界构想,展示佛国世界(华
藏世界)的不可思议、神秘莫测和富丽堂皇;炫耀菩萨修行(普贤
行)的功能无限、威力无比和神变无方。它精心绘制的一幅幅光怪
陆离、神异奇幻的形象化神通场景,为禅定修习者设置了“观”
(冥想)的对象,尤其为特异灵迹崇拜提供了最权威、最神圣的论
辞,长期激发起某些信奉者的兴趣和嗜好。在这方面,几乎没有哪
一部佛典能与《华严》相提并论。
自东晋开始,已有僧众依华严单行本或集成本考校经典、树立
信仰、确定修行内容和探索义理。华严经学的兼容杂糅性质,为它
在社会上的多渠道流通,在佛教界的多途创用储备了充足的资料。
沉溺于禅修以求神通者,矢志践履头陀苦行以求成道者,立誓自残
乃至自戕以护佑佛法者,期盼逝后往生净土天国者,甚至希冀通过
法会仪式消灾得福和拯救亡灵者,都可以从这部经中找到自认为合
理的经典依据。由于拥有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僧俗信众,南北朝中期
以后,《华严》的某些部分与全体即便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即
便在僧尼星散的“法难”时日,也能或畅行或潜运于通都大邑和穷
乡僻壤。这就为知识僧侣埋头于义理探索和理论创新,提供了必不
可少的群众基础、思想素材和传教据点。
在一些关乎信仰全局的宗教问题上,如“心”与“佛”是异是
同,佛境界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等,《华严》各部分的叙述存在出
入、矛盾和抵牾。固守经说并勤于在具体问题上纠缠、兜圈的义学
家们,能够在与《华严》同等思维水平上提出左一个右一个新观
点,的确具有推动华严经学传播的作用。但是,平庸的义学家总是
与华严学发展的主流彻底绝缘。
作为中国华严学发展主流的重要标志,是建立前所未有的华严
概念体系,把一切老问题放置在新的理论层面上解决,并提出和解
决新问题。这个理论创造过程并非始自习称的“华严宗诸祖”,而
是肇端于南北朝的所谓“地论师”。他们之中侧重研究《华严》者,
构成了有传承法系、有思想特点的“华严学派”。此派中慧光的
《华严经义记》残卷,给我们传递了诠释《华严》的最初信息。慧
光通过分段揭示原经描述的神通境界场面的象征意义,从中提出具
有宗教哲学意味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