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成才中医学院
页数:119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1170963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本书特色
现代医案选
泊庐医案
上海名医医案选粹
治验回忆录
内科纲要
六因条辩
马培之外科医案
中医外科证治经验
金犀如儿科临床经验集
小儿诊法要义
妇科心得
妇科经验良方
沈绍九医话
著园医话
医学特见记
验方类编
应用验方
中国针灸学
金针秘传
节选
泛论
学习祖国医学,阅读《内经》、《伤寒论》等书,所
谓从规矩以为方圆也;运用灵活,所谓巧也。惟多读
书,多临证,不离规矩之灵活,始可谓之巧也。
学习古典医学,主要掌握治疗原则,但病情各有差
异,又当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处理。例如桂枝汤必须在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脉缓,特别是汗出、脉缓俱在的前提下,才能诊断
为“太阳中风”,才能确定辛甘和阳的治法,才能使用本方,此
即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性。如果病者具有桂枝汤的适应证,由
于原有喘病同时发作,则在桂枝汤中加杏仁、厚朴以降逆平喘;
又如病者具有汗出、恶风等桂枝汤证,兼有项背强,则在桂枝
汤中加葛根以宣通经络,此即中医辨证施治的灵活性。据此,
可见必须在合乎原则的基础上始可强调灵活。
看医书以有创造发明能开发人之心思为最善。如河
间善泻热,东垣喜扶脾,子和主攻病,丹溪重养阴,与
所处时代及所治的病人,有很大关系,均有独到之处,
皆须阅读。由博返约,自出心裁手眼,吸取精华而用
之。首先熟悉理法,理法熟,对古人辨证立方之意,用
药之旨,方能了然于胸中。
刘河间名完素,字守真,金河间人,以善用寒凉治
疗热病著称。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金元间真定人,治病
以脾胃为重点。张子和名从正,号戴人,金睢州考城人,善用
汗、吐、下三法以攻病。朱震亨字彦修,元义乌人,当时人尊
称他为丹溪翁,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治病着重
于养阴。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与治疗的疾病不同,因此在学术
见解上,往往分歧较大,为了继承各家之长,必须根据中医的
理法,有分析地接受,方能达到取其精华而用之的目的。
沈医师治疗温热病亦宗河间,在热势炽张之际,亦用大剂
寒凉方药以清热救焚,但随时注意患者的津液;迨热势减轻,
则以养阴存液为主。治脾胃虽本东垣,对于应用升提药则比较
审慎。常言:“东垣治脾胃用升提药,是针对劳倦伤脾,脾阳下
陷引起的病证而言。肝肾虚弱者应慎用。”治疗脾失健运之病,
每用四君、六君、异功等方加砂仁、蔻仁、谷芽、神曲以助运
化。至于用峻猛方药攻病,则本着“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
病情减轻十分之六七,即改用比较平和的方药调理,以免过伤
患者的正气。用丹溪法治疗阴虚,常结合叶天士用药的准则,
着重观察病人的胃气。例如根据病情应该使用养阴的方药,但
又见胃气呆滞的象征,则于大剂养阴药中,加橘皮以和胃,这
样既发挥了养阴方药的正效果,又减低了滋腻滞胃的副作用。
说明沈医师是善于运用中医的理法,有分析地学习和继承前代
医家的经验。
张景岳之《类经》,将《内经》系统分类,便于阅
读,不可不看。张学识甚高,细阅《景岳全书》,即能
看出其学问皆从《内经》中来。新方八略亦有道理,而
徐灵胎、陈修园驳之过甚,有失公允。喻嘉言思虑精
密,议论高深,《寓意草》医案为其得意之作。惟用方
呆板,治温病仍未出伤寒之范围,是其所短。叶天士制
方清灵可法,读《临证指南》最可开发人之心思。
较好,而泥古之处,亦不可轻信。
张景岳《类经》系将《素问》、《灵枢》两大部分融
合在一起,根据其内容拟立了一个共同的标题,引列有关原文,
详加注释。全书三十二卷,三百六十多节,对《内经》原文条
分缕析,颇为明确。使原文许多比较难解的问题,获得了解决。
薛生白著《医经原旨》即脱胎于此。对学习《内经》,确能起
“发隐就明,转难为易”的作用。
《景岳全书》共二十四集,六十四卷,其中杂证谟,系讨论
杂病的治法,首即列举《内经》上有关本病的原文,然后详述
辨证与治疗。足见其对《内经二》有深刻的研究。
喻嘉言《寓意草》医案论病谈理,不少精辟之论。至于治
温病未出伤寒的范围,这是有关学术见解问题,似不宜认为有
所长短。
叶天士《临证指南》系后人编辑而成,取舍不够谨严,虽
然在学术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徐灵胎与
叶氏同时齐名,学问渊博,对叶氏亦很推崇。惟在学术观点有
不同时,往往言之过激。海参甘咸温无毒,功用滋阴补血;淡
菜甘温无毒,功用补阴温脏,此类药物乃血肉之品,对精血亏
耗之病效果颇好。吴鞠通的新加黄龙汤中,海参与凉泻之药同
用,取其泻中有补;小定风珠中淡菜与滋养之药同用,取其增
强滋养药物的功效。由于本品味厚质稠,脾胃不健者难于运化,
熬胶应用,黏腻更甚,尤易发生滞膈满中,徐灵胎驳用此药,
亦有道理。
《伤寒论为注释,以尤在泾《贯珠集》为最佳。尤
氏医案在柳宝诒选《四家医案》中极好,语无泛谈,不
可不熟阅之。初学者除学习古典医学而外,尤氏的著作
必须全修。《伤寒论三注二》,论伤寒颇精,不可不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