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笑盈等主编
页数:375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572438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致力于完整的总结和呈现当代中国的公共传播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设计了本报告的十二章,分四个部分。首先是总体概括部分的前三章,包括公共表达总论、传播学境遇下的公共表达,社会舆论与公共表达,然后是分论六章,包括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商业传播、文化传播、突发事件中的公共表达,再然后是技术两章,包括口语传播与情绪控制中的公共表达,很后两章是总结,总结公共表达的教育培训和世界公共表达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刘笑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第20届中国新闻奖、第12届长江韬奋奖评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培训课程特约主讲人,新闻发布评审专家组成员,山东省委宣传部新闻发言人培训基地专家组成员。自2005年以来已为各部委、各企事业单位授课上千场。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国际新闻、突发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新闻发布及新闻发言人。主要负责全书的修改、统稿、序言和本书的第十二章,参加本章写作的还有康秋洁(第三节),李新宇、杜海滨(第一节),刘雯、董超(第二节)。 隋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才、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互联网群体传播、传播符号理论。
目录
第一节 何为公共表达
第二节 公共表达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 公共表达在中国
第二章 传播学境遇下的公共表达
第一节 传者与公共表达
第二节 内容与公共表达
第三节 介质与公共表达
第四节 公共表达的受众与效果
第三章 社会舆论与公共表达
第一节 舆论:一个“神圣的概念”
第二节 舆论环境变迁与公共表达
第三节 公共表达与社会舆论的平衡
第四章 公共关系与公共表达
第一节 古代公共关系与公共表达
第二节 现代公共关系与公共表达
第三节 公共表达中的公共关系思维框架、道德准则与行动路径
第五章 政治传播中的公共表达
第一节 政治传播中公共表达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当代政治传播的主要形态
第三节 中国政治传播中公共表达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四节 政治传播中公共表达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 商业传播中的公共表达
第一节 商业传播与公共表达
第二节 商业传播中公共表达的基本技巧
第三节 多元商业传播场域中的公共表达
第七章 文化传播中的公共表达
第一节 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自信”
第二节 传统媒介下的文化传播与公共表达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传播与公共表达
第八章 突发事件传播中的网络公共表达
第一节 突发事件中网络传播的特点
第二节 突发事件中的网络公共表达特征
第三节 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公共表达
第九章 口语传播与公共表达
第一节 口语传播及其特点、分类
第二节 口语传播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第三节 提高公共表达中口语传播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
第十章 情绪调控与公共表达
第十一章 公共表达类教育培训
第十二章 世界公共表达的历史与当代趋势
节选
《中国公共表达蓝皮书(2018)》: 2.对“众声喧哗”时代的再思考:“多数人暴政” “众声喧哗”时代,网民的意见能否代表社会大众的意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看到,虽然我国的网民数量居世界首位,网络的使用量也居世界首位,但是依然存在着“数字鸿沟”。一方面,我国的网络普及率只比世界的普及率高一点,还存在大量的非上网人口;另一方面,参与网络的公众在年龄层次、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相对集中,活跃网民也相对集中,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不同阶级的利益。网民只是社会公民的一部分,网民意见不能完全代表公民意见。 我们还看到,互联网在为公民提供言论表达自由的空间、使网络舆论的形成更加便捷快速的同时,也出现了网民意愿的情绪性表达,使得网络民意出现偏差,在“众声喧哗”中产生了“多数人暴政”和“群体极化”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方面,由于传统媒体对于言论的长期掌控,公众在表达中处于失语地位,真实意愿得不到关注,使公众的负面情绪不断积压,等待一个发泄口集中发泄;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事件大多与公众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在这类事件的报道中,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不足、反映民意不够、对社会性信息的敏感性不强。当然还有相关机构处理问题的方式欠妥,舆论引导不利等原因。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在“众声喧哗”的时代,网络的“民主”到“群体极化”行为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网络上公众的意见表达究竟是民主还是暴政? 应该说,网络舆论有自己独特的传播路径。网络给人们创造了一个个性化的交流平台,在没有限制地选择信息的过程中,公众可以精准地定位哪些是自己需要的信息,哪些是对自己无用的,公众的这一选择标准又与其自身的价值体系息息相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愿意接受与自己的观点、态度相一致的信息,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而对与自身态度、意见相违背的信息,人们是回避的,只有在有足够的说服力、让公众信服的前提下,公众才会改变自己的态度,选择接受不同的意见。互联网为公众寻找目标群体提供了空间,为志同道合的人进行沟通提供了便利;同时网络媒体的定制化还在无形中为公众寻找目标群体带来便捷。互联网对公众的浏览记录进行分析,找出其关注热点,进行筛选和推送。对于这一现象,美国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了网络中的“协同过滤现象”(collaborativefiltering),即网站上信息的同类搜集和网址链接,在提供方便的同时导致信息“窄化”现象。这些方式导致网络中的民意往往出现自发性的“局部民意”和“狭隘民意”,而且形成了观点固化的“茧房效应”。 尽管互联网将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网民聚集在一起,但群体中意见的表达也有主次之分。网络中的话语权与现实社会一样,具有“金字塔”式的传播特点,居于塔顶的是少数能够提出实质性意见的“舆论领袖”;位居塔身的是一些积极“顶帖”“灌水”的中坚力量;位居塔底的是散乱点击的大多数网民。舆论领袖(包括网站自身的网络营销策划等)引爆舆论,普通网民则以点击、回帖等形式跟进。在这种民意社区中,不是完全理性公正的舆论在主导,而是由论坛领袖发起、诸多网民“群哄”形成的大众狂欢,“法不责众”的心理成为众多网友的黏合剂。当网络媒体提供的这种环境和氛围形成后,越来越“窄化”的信息充斥着网民的认知世界。长期如此,公众疲于接受其他信息,而网络协商后形成的民主也就不复存在,理性的舆论表达在网络中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网络的群体认同往往建立在同质的小团体中,网民的参与也就以“群体主体”的形式存在,群体的认同感极其强烈。受众将自己局限在特定的圈子里,对于该圈子的意见自觉服从,受众听到的就是自己的声音,缺少了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判断,对于群体意见的狭小认知使网民的群体行为走向极端。网络帮助受众找到具有相同认知的群体,个体不再感到孤独,得到认同的公众对于群体生活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从而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准组织化运作的性质。当信息和意见在其中不断地复制和流动时,就会产生极大的传染力,从而产生巨大的动员力量。针对某一触犯到人性的社会问题发生时,公共群体激愤,展开“人肉搜索”。例如,“人肉搜索”的里程碑——“虐猫女事件”,也许表面上看这是公众意识的提升,然而深层次看也许是“多数人暴政”。从这一网络事件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网络群体中对于“虐猫女”的各种隐私的曝光普遍存在,“人肉搜索”的力量一时间快速爆发,人们的疑问是:曝光当事人的信息,对其进行各种恶性言论的攻击,能够解决此类事件、满足公众行使社会监督的权力、对当事人进行惩罚吗?这究竟是网民在寻求自身消极情绪的发泄,还是为了展示自己对群体意见的认同?“多数人暴政”使人性的阴暗面得以曝光,而对于“暴政”中受害者的损失也许是无法弥补的。针对社会上的不良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是否需要网民通过暴力的行为来展开惩罚,而网民的暴力行为是否真的起作用,这些问题暴露出来的网络舆论环境的漏洞值得社会反思。 ……















